八上物理全册思维导图

振动产生声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1.1 声音的产生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1.2 声音的传播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利用回声测距离:s = v * t/2 (t为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
人耳区分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
1.3 回声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定义: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 ~ 20000Hz。
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
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
2.1 音调
定义:声音的大小。
决定因素: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单位:分贝 (dB)。
2.2 响度
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音色是辨别不同声音的重要依据。
2.3 音色
2. 声音的特性
例如:医生听诊、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底等。
3.1 声音传递信息
例如: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等。
3.2 声音传递能量
3. 声的利用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
4.1 噪声的来源
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干扰工作和学习、损害听力等。
4.2 噪声的危害
在声源处减弱:例如,安装消声器。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植树造林、安装隔音板。
在人耳处减弱:例如,佩戴耳塞。
4.3 噪声的控制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一、声现象
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例如:太阳、恒星、电灯等。
1.1 光源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小孔成像。
影子的形成。
日食、月食的形成。
激光准直。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1.2 光的直线传播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 = 3 × 10⁸ m/s。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1.3 光速
1. 光的直线传播
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可逆性:光路是可逆的。
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2.1 光的反射定律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粗糙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2.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像是虚像。
像与物大小相等。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成像。
改变光路。
平面镜的应用:
2.3 平面镜成像
2. 光的反射
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0。
3.1 光的折射定律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高。
海市蜃楼。
3.2 光的折射现象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3.3 透镜
u > 2f:倒立、缩小、实像。
u = 2f:倒立、等大、实像。
f < u < 2f:倒立、放大、实像。
u = f:不成像。
u < f:正立、放大、虚像。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小,像距越小;物距越小,像越大,像距越大。
3.4 凸透镜成像规律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3.5 应用
3. 光的折射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4.1 三棱镜对光的色散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4.2 物体的颜色
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
红 + 绿 = 黄; 红 + 蓝 = 品红; 绿 + 蓝 = 青; 红 + 绿 + 蓝 = 白。
4.3 色光的混合
品红、黄、青三种颜料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品红 + 黄 = 红; 品红 + 青 = 蓝; 黄 + 青 = 绿; 品红 + 黄 + 青 = 黑。
4.4 颜料的混合
4. 光的色散
特点:热效应显著。
应用:红外线取暖器、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夜视仪等。
5.1 红外线
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杀菌。
应用:紫外线消毒灯、验钞机等。
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5.2 紫外线
5. 看不见的光
二、光现象
三、透镜及其应用 (已包含在光的折射中)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1.1 质量的定义
国际单位:千克 (kg)。
常用单位:吨 (t)、克 (g)、毫克 (mg)。
换算关系: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1.2 质量的单位
天平的原理。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调节游码,使横梁重新平衡。
物体的质量 = 砝码的质量 + 游码的读数。
天平的使用方法:
注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1.3 质量的测量
1. 质量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2.1 密度的定义
ρ = m/V
ρ:密度 (kg/m³ 或 g/cm³)
m:质量 (kg 或 g)
V:体积 (m³ 或 cm³)
2.2 密度的公式
国际单位:千克/米³ (kg/m³)
常用单位:克/厘米³ (g/cm³)
换算关系:1g/cm³ = 1000kg/m³
2.3 密度的单位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2.4 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一般来说,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水在 4℃ 以下反常)。
2.5 密度与温度
用天平测量质量。
用量筒测量体积(排水法)。
利用公式 ρ = m/V 计算密度。
测量固体的密度: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用天平测量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计算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利用公式 ρ = m/V 计算密度。
测量液体的密度:
2.6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2. 密度
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判断物质的种类。
3.1 密度的应用
3. 密度与社会生活
四、质量与密度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1.1 温度的概念
国际单位:摄氏度 (℃)。
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1.2 温度的单位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1.3 温度计的原理
使用前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1.4 温度计的使用
1. 温度计
固态、液态、气态。
2.1 物质的三种状态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熔化吸热。
2.2 熔化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固放热。
2.3 凝固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2.4 晶体和非晶体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2.5 熔点和凝固点
晶体熔化曲线:温度升高,到熔点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
晶体凝固曲线:温度降低,到凝固点时持续放热,温度不变,完全凝固后温度继续降低。
非晶体熔化曲线:温度逐渐升高,逐渐变软。
非晶体凝固曲线:温度逐渐降低,逐渐变硬。
2.6 熔化和凝固曲线
2. 熔化和凝固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汽化吸热。
3.1 汽化
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液体的温度。
液体的表面积。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3.2 蒸发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达到沸点。
继续吸热。
液体沸腾的条件:
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沸腾的特点:
3.3 沸腾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液化放热。
3.4 液化
降低温度: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压缩体积: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3.5 两种液化方法
3. 汽化和液化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升华吸热。
例如:干冰制冷、碘的升华。
4.1 升华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凝华放热。
例如:霜的形成、雪的形成。
4.2 凝华
4. 升华和凝华
五、物质的状态变化
《八上物理全册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174 175 176 177 178 179 180 181 182 183 184 185 186 187 188 189 190 191 192 193 194 195 196 197 198 199 200 201 202 203 204 205 206 207 208 209 210 211 212 213 214 215 216 217 218 219 220 221 222 223 224 225 226 227 228 229 230 231 232 233 234 235 236 237 238 239 240 241 242 243 244 245 246 247 248 249 250 251 252 253 254 255 256 257 258 259 260 261 262 263 264 265 266 267 268 269 270 271 272 273 274 275 276 277 278 279 280 281 282 283 284 285 286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三年级三册语文第八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