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语文16课麻雀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麻雀(老麻雀救小麻雀)
一、 故事梗概(核心情节)
- 主题词: 危险、营救、勇敢、母爱
- 情节1: 猫出现
- 关键词:突然、强大、危险、猎食者
- 细节:猫缓慢移动,企图捕食小麻雀
- 结果:小麻雀惊恐地吱吱叫
- 情节2: 老麻雀营救
- 关键词:奋不顾身、急迫、勇气、阻拦
- 行为:猛扑下来,全身颤抖,发出绝望的叫声
- 目的:保护小麻雀,吸引猫的注意力
- 情节3: 猫的反应
- 关键词:迟疑、惊讶、畏惧、猜测
- 内心活动:老麻雀的反常行为引起猫的怀疑
- 结果:猫停住脚步,后退
- 情节4: 老麻雀的结局
- 关键词:牺牲、坚定、伟大、母爱
- 状态:准备牺牲自己,保护孩子
- 潜在结果:如果猫继续攻击,老麻雀必死无疑
- 情节5: 猎狗出现(补充,使猫离开)
- 关键词:意外、转机、逃脱
- 影响:猎狗的出现分散了猫的注意力
- 结果:猫逃跑,小麻雀得救,老麻雀幸免于难
二、 人物分析
-
老麻雀
- 关键词: 母爱、勇敢、无畏、责任
- 性格特点:
- 爱子心切:不顾自身安危,挺身而出。
- 勇敢无畏:面对强大的猫,没有退缩。
- 镇定:用自己的行动迷惑猫,争取时间。
- 行为表现:
- 猛扑:表现出强烈的保护欲望。
- 颤抖:表明内心的恐惧,但为了孩子,依然勇敢。
- 绝望的叫声:传递出危急情况和老麻雀的焦虑。
- 精神品质:
- 伟大的母爱:为了保护孩子,甘愿牺牲自己。
- 无私奉献:不考虑个人安危,一心为孩子着想。
-
小麻雀
- 关键词: 弱小、无助、依赖、幼小
- 状态: 惊恐,无法自救。
- 表现: 吱吱叫,表达恐惧。
-
猫
- 关键词: 凶猛、狡猾、谨慎、猎食者
- 行为特点:
- 缓慢移动:伺机而动,准备捕食。
- 迟疑:被老麻雀的反常行为迷惑。
- 后退:表现出谨慎和怀疑。
- 性格分析:
- 凶猛:作为猎食者,具有捕食的本能。
- 狡猾:试图用缓慢移动来迷惑猎物。
- 谨慎:对未知的危险保持警惕。
三、 环境描写
- 关键词: 寂静、阳光、树木、乡村
- 作用:
- 烘托气氛:营造紧张、危险的气氛。
- 衬托人物:在宁静的环境中,猫的出现更显突然和危险,老麻雀的勇敢更显突出。
- 交代背景: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展现乡村的自然风光。
四、 写作手法
- 关键词: 细节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侧面)
- 分析:
- 细节描写:对猫的动作、老麻雀的神态、小麻雀的叫声等进行细致的描写,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 语言描写:老麻雀“绝望的叫声”,体现了其内心的焦急和对孩子的爱。
- 动作描写:老麻雀“猛扑下来”、“全身颤抖”,展现了其奋不顾身和内心的恐惧。
- 心理描写:主要通过猫的迟疑和后退,侧面描写其内心的猜测和畏惧。
- 对比:猫的强大与麻雀的弱小形成对比,突出老麻雀的勇敢。
- 衬托:用周围环境的安静,衬托出事件的突发性和危险性。
五、 主题思想
- 关键词: 母爱、勇敢、生命、牺牲
- 阐述:
- 赞颂了老麻雀伟大的母爱,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 歌颂了生命的伟大和母爱的无私。
- 展现了在危急时刻,母亲的本能和勇气。
- 引发我们对生命的思考和对母爱的敬佩。
六、 重点词句理解
- “猛扑下来”:展现了老麻雀救子的急迫心情和不顾一切的行动。
- “全身颤抖”:一方面表现了老麻雀内心的恐惧,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她为了孩子强忍恐惧的决心。
- “绝望的叫声”:传达了老麻雀对孩子安危的担忧和面临死亡的恐惧。
- “老麻雀全身倒竖着羽毛,迟疑地望着逼近的猫”:描述了老麻雀为了保护孩子,勇敢地面对危险的形象。
- “它准备着付出自己的生命”:点明了老麻雀为了保护孩子,已经做好了牺牲的准备。
七、 拓展思考
- 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母爱故事?
- 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和看待母爱?
- 除了母爱,还有哪些值得我们学习的品质?
- 如果你是那只小麻雀,你会对老麻雀说什么?
思维导图呈现方式(文字模拟):
麻雀 (中心)
|
---------------------------------------------------------
| | |
故事梗概 人物分析 环境描写 | (危险、营救、勇敢) (老麻雀、小麻雀、猫) (寂静、阳光、乡村) |
---|
情节1,2,3,4,5 性格特点、行为表现 烘托气氛、衬托人物 | 写作手法 |
---|
(细节、语言、动作、心理、对比) | 主题思想 |
---|
(母爱、勇敢、生命、牺牲) | 重点词句理解 |
---|
(猛扑下来、全身颤抖、绝望的叫声...) | 拓展思考 (更多母爱故事、如何理解母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