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思维导图

第二次世界大战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第二次世界大战 (1939-1945)

I. 战争根源:

  • A. 一战遗留问题:

      1. 《凡尔赛条约》的苛刻条款:
        • a. 德国领土丧失。
        • b. 巨额赔款,经济崩溃。
        • c. 军事限制,民族屈辱感。
      1. 民族主义情绪高涨:
        • a. 德国的复仇主义。
        • b. 意大利的扩张野心。
        • c. 日本的军国主义抬头。
      1. 国际联盟的软弱:
        • a. 缺乏实际约束力。
        • b. 美国未加入,影响力有限。
  • B. 经济危机:

      1. 1929年经济大萧条:
        • a. 全球经济衰退,失业率上升。
        • b. 社会动荡,极端思潮蔓延。
        • c. 各国贸易保护主义,加剧国际紧张关系。
  • C. 意识形态冲突:

      1. 法西斯主义:
        • a. 强调国家至上,个人服从集体。
        • b. 独裁统治,压制异见。
        • c. 军国主义扩张。
      1. 共产主义:
        • a. 阶级斗争,无产阶级专政。
        • b. 意识形态输出,威胁资本主义世界。
      1. 民主主义:
        • a. 自由、平等、博爱。
        • b. 多党制,言论自由。
        • c. 对法西斯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抵制。
  • D. 绥靖政策:

      1. 英法对德国的妥协退让:
        • a. 慕尼黑协定,割让苏台德地区。
        • b. 误判希特勒的野心。
        • c. 助长了德国的扩张气焰。

II. 主要战线:

  • A. 欧洲战场:

      1. 西线:
        • a. 德国闪击波兰,战争爆发(1939年9月)。
        • b. 法国沦陷(1940年)。
        • c. 不列颠空战(1940年)。
        • d. 西西里岛登陆(1943年)。
        • e. 诺曼底登陆(1944年)。
        • f. 德国投降(1945年5月)。
      1. 东线:
        • a. 巴巴罗萨计划,德国入侵苏联(1941年6月)。
        • b. 莫斯科保卫战(1941年)。
        • c. 斯大林格勒战役(1942-1943年)。
        • d. 库尔斯克会战(1943年)。
        • e. 苏联反攻,解放东欧。
  • B. 太平洋战场:

      1. 日本偷袭珍珠港(1941年12月)。
      1. 中途岛海战(1942年)。
      1. 瓜达尔卡纳尔岛战役(1942-1943年)。
      1. 硫磺岛战役(1945年)。
      1. 冲绳岛战役(1945年)。
      1. 美国向广岛和长崎投掷原子弹(1945年8月)。
      1. 日本投降(1945年9月)。
  • C. 中国战场:

      1. 九一八事变(1931年)。
      1. 七七事变(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
      1. 淞沪会战(1937年)。
      1. 南京大屠杀(1937年)。
      1. 武汉会战(1938年)。
      1. 百团大战(1940年)。
      1. 中国战场牵制大量日军,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贡献。

III. 主要参战国:

  • A. 轴心国:

      1. 德国:希特勒,纳粹党。
      1. 意大利:墨索里尼,法西斯党。
      1. 日本:裕仁天皇,军国主义。
  • B. 同盟国:

      1. 英国:丘吉尔。
      1. 苏联:斯大林。
      1. 美国:罗斯福,杜鲁门。
      1. 中国:蒋介石,毛泽东。

IV. 重要事件:

  • A. 大西洋宪章 (1941年):

      1. 罗斯福与丘吉尔共同发表。
      1. 提出了战后世界秩序的设想。
      1. 强调民族自决,自由贸易等原则。
  • B. 开罗宣言 (1943年):

      1. 中美英三国发表。
      1. 规定日本必须归还侵占的中国领土,包括台湾、澎湖列岛。
  • C. 雅尔塔会议 (1945年):

      1. 美英苏三国首脑参加。
      1. 讨论战后德国的处置,苏联对日作战等问题。
      1. 确立了战后世界格局的基础。
  • D. 波茨坦会议 (1945年):

      1. 美英苏三国首脑参加。
      1. 发表《波茨坦公告》,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

V. 战争影响:

  • A. 人员伤亡:

      1. 全球约7000万-8500万人死亡。
      1. 大量平民伤亡,种族灭绝行为(犹太人大屠杀)。
  • B. 经济破坏:

      1. 欧洲、亚洲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
      1. 大量财富被摧毁。
  • C. 政治格局:

      1. 轴心国战败,法西斯主义覆灭。
      1. 美国和苏联崛起为超级大国,形成两极格局。
      1. 殖民体系崩溃,民族解放运动兴起。
      1. 联合国成立,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 D. 科技发展:

      1. 雷达、喷气式飞机、原子弹等新技术的出现。
      1. 推动了科技的进步和应用。
  • E. 社会变革:

      1. 妇女地位提高,更多妇女参与工作。
      1. 推动了人权运动的发展。

VI. 战后秩序:

  • A. 联合国:

      1. 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
      1. 促进国际合作。
  • B. 布雷顿森林体系:

      1. 建立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
      1. 促进战后经济复苏。
  • C. 马歇尔计划:

      1. 美国援助欧洲的经济复兴计划。
      1. 帮助欧洲重建。
  • D. 北约与华约:

      1. 冷战格局的形成。
      1. 两大军事集团的对峙。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英语思维导图怎么画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