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里桃园三结义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桃园三结义
-
时间地点:
- 地点:涿郡,张飞庄后的一片桃花盛开的桃园。
- 时间:东汉末年,黄巾起义时期。
- 天气:春光明媚,桃花盛开,营造了一种美好的氛围。
-
人物:
- 刘备:
- 身份:中山靖王之后,汉室宗亲。
- 外貌:身高七尺五寸,垂手过膝,双耳垂肩,目光能自顾其耳。
- 性格:仁义、宽厚、深得人心,但有时略显优柔寡断。
- 武器:双股剑。
- 社会关系: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清贫。
- 理想:匡扶汉室,拯救百姓于水火。
- 关羽:
- 身份:河东解良人,因故乡杀人而逃亡。
- 外貌:身高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
- 性格:忠义、勇猛、嫉恶如仇,重情重义。
- 武器:青龙偃月刀。
- 社会关系:逃亡在外,身负命案。
- 理想:跟随刘备,成就一番事业。
- 张飞:
- 身份:涿郡人,以卖酒杀猪为业。
- 外貌:身高八尺,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声若巨雷。
- 性格:粗犷、豪爽、直率,但容易冲动,性情暴躁。
- 武器:丈八蛇矛。
- 社会关系:家境殷实,有自己的庄园。
- 理想:行侠仗义,锄强扶弱。
- 刘备:
-
起因:
- 共同目标:三人都有匡扶汉室、拯救百姓于水火的共同理想。
- 英雄相惜:刘备敬佩关羽、张飞的英雄气概,关羽、张飞也仰慕刘备的仁义之名。
- 命运安排:在酒馆相遇,一见如故,相谈甚欢。
-
过程:
- 提议:张飞首先提出结义的想法。
- 准备:张飞安排场地,准备祭祀用品,如香案、牲畜等。
- 誓词:三人焚香叩拜,向天地立誓:
-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皇天后土,实鉴此心,背义忘恩,天人共戮!”
- 顺序:按年齿排序,刘备为兄,关羽次之,张飞为弟。
- 饮酒:结义完毕,三人饮酒庆祝,畅谈未来。
-
意义:
- 政治意义:为刘备集团奠定了基础,三人同心同德,为建立蜀汉政权奋斗终身。
- 道德意义: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义”的象征,体现了兄弟情义的最高境界。
- 文化意义:桃园三结义的故事深入人心,成为文学、戏曲、绘画等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
- 对后世的影响:
- 兄弟情义的典范。
- 激励人们团结合作,共同奋斗。
- 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影响着人们的价值观。
-
影响:
- 三人开始了共同的事业,参与镇压黄巾起义。
- 在乱世中互相扶持,共同经历了许多生死考验。
- 关羽、张飞始终忠于刘备,为蜀汉政权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
- 即使在面临困境时,三人之间的情义也从未动摇。
- 桃园三结义为后世树立了忠义的典范。
-
后续事件:
- 镇压黄巾起义:三人初露锋芒,开始崭露头角。
- 徐州之战:刘备失徐州,兄弟三人分散。
- 关羽千里走单骑:为了保护刘备的家眷,关羽历尽千辛万苦,终于与刘备相聚。
- 建立蜀汉政权:经过多年奋斗,刘备称帝,建立了蜀汉政权。
- 关羽败走麦城:最终被东吴所杀,刘备痛失兄弟。
- 张飞为报仇被部将所杀:也为刘备的伐吴埋下伏笔。
- 夷陵之战:刘备为报关羽、张飞之仇,发动夷陵之战,最终兵败身死。
-
相关评价:
- 正面评价:赞扬三人之间的忠义情深,歌颂他们为匡扶汉室所做出的努力。
- 负面评价:批评刘备的优柔寡断,张飞的暴躁冲动,以及三人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利用。
- 辩证评价:肯定三人之间的情义,但也指出他们在政治上的局限性。
- 现代意义:即使在现代社会,桃园三结义的故事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它提醒我们珍惜友情,讲义气,团结合作,共同面对挑战。虽然现代社会的“义”可能含义有所不同,但互相帮助,共同奋斗的精神永远不会过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