烷烃的思维导图
《烷烃的思维导图》
一、烷烃总览
1.1 定义
- 仅含C、H两种元素
- 分子中所有碳原子均为饱和单键(σ键)
- 符合通式:CnH2n+2 (n ≥ 1)
1.2 命名
- 系统命名法(IUPAC命名法)
- 选最长碳链为主链
- 编号:离支链近的端开始编号,使支链位次号最小
- 相同支链合并,标明位置,用“二、三、四...”等表示个数
- 不同支链按简单到复杂顺序书写
- 命名:取代基位次号-取代基名称 主链名称
- 俗名
- 碳原子数较少的烷烃常用俗名,如甲烷、乙烷、丙烷等
- 异构体命名:正、异、新
1.3 结构特点
- 碳原子均为sp3杂化
- 键角约为109°28'
- 分子呈锯齿状(zig-zag)排列
- σ键可以旋转,构象不同
1.4 物理性质
- 熔沸点
- 同系列烷烃:随着碳原子数增加,熔沸点升高。原因: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增大。
- 同分异构体:碳链越直,熔沸点越高。原因:接触面积大,分子间作用力大。
- 溶解性
- 状态
- 常温常压下,C1-C4为气体,C5-C17为液体,C18以上为固体
二、烷烃的化学性质
2.1 化学键的断裂
- C-H键:共价键,极性弱,难断裂
- C-C键:共价键,极性弱,较C-H键更难断裂
2.2 主要反应类型
- 取代反应 (Substitution Reaction)
- 与卤素单质反应(卤代反应)
- 反应条件:光照或加热
- 反应机理:自由基取代反应
- 特点:链锁反应,产物是多种卤代烷烃的混合物
- 反应活性:F2 > Cl2 > Br2 > I2 (与烷烃反应活性)
- 卤原子取代氢原子的难易程度:叔碳上的氢 > 仲碳上的氢 > 伯碳上的氢
- 硝化反应 (在气相中,高温下)
- 氧化反应 (Oxidation Reaction)
- 燃烧
- 现象:火焰明亮,放出大量热
- 通式:CnH2n+2 + (3n+1)/2 O2 → nCO2 + (n+1)H2O
- 氧气充足:完全燃烧,生成CO2和H2O
- 氧气不足:不完全燃烧,生成CO、C和H2O
- 催化氧化(在催化剂存在下,生成醇、醛、酮、酸等)
- 热裂解反应 (Cracking)
- 定义:在高温下,烷烃分子断裂成较小的烷烃和烯烃的过程
- 目的:提高轻质油的产量,获得重要的化工原料(乙烯、丙烯等)
- 机理:自由基机理,随机断裂
- 异构化反应 (Isomerization)
- 条件:催化剂(如AlCl3)、加热
- 目的:改变烷烃的结构,提高辛烷值
- 脱氢反应 (Dehydrogenation)
- 条件:催化剂、加热
- 产物:烯烃、炔烃和氢气
- 用途:生产不饱和烃
2.3 与强酸、强碱、强氧化剂的反应
- 烷烃对强酸、强碱、强氧化剂通常是稳定的,不发生反应。
三、烷烃的应用
3.1 燃料
- 天然气(主要成分是甲烷)
- 液化石油气(LPG,主要成分是丙烷和丁烷)
- 汽油(主要成分是C5-C12的烷烃和异构体)
- 柴油(主要成分是C13-C25的烷烃和异构体)
3.2 化工原料
- 乙烯、丙烯(热裂解产物,用于合成高分子材料)
- 氯代烷烃(用于合成溶剂、制冷剂等)
3.3 溶剂
四、烷烃的制备
4.1 实验室制法
- 饱和一元羧酸盐与碱石灰共热(脱羧反应)
- RCOONa + NaOH → R-H + Na2CO3
- 卤代烃与金属钠反应(Wurtz反应)
- 烯烃、炔烃的催化加氢
- R-CH=CH2 + H2 → R-CH2-CH3
- R-C≡CH + 2H2 → R-CH2-CH3
4.2 工业制法
- 石油分馏
- 天然气分离
- 煤的液化(间接液化、直接液化)
五、烷烃的特殊结构及性质
5.1 环烷烃 (Cycloalkanes)
- 通式:CnH2n (n ≥ 3)
- 结构特点:环状结构,碳原子也是sp3杂化
- 稳定性:环丙烷张力最大,环己烷最稳定(椅式构象)
- 化学性质:与开链烷烃相似,小环环烷烃性质活泼
- 应用:重要的溶剂和化工原料
5.2 其他烷烃衍生物
六、总结
- 烷烃是最简单的一类有机物,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
- 了解烷烃的结构、性质和应用,有助于理解其他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
- 烷烃的反应活性相对较低,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发生多种重要的反应。
- 烷烃在能源、化工和医药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