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思维导图
《静脉思维导图》
一、 静脉系统概述
1. 定义
- 将脱氧血(大部分)由毛细血管送回心脏的血管系统。
- 低压、薄壁、高容量血管。
2. 与动脉系统的区别
- 压力: 静脉压力远低于动脉压力。
- 壁厚: 静脉壁较动脉壁薄,弹性纤维和肌肉组织较少。
- 瓣膜: 静脉内存在瓣膜,防止血液倒流,动脉则没有。
- 容量: 静脉系统容纳的血液量远大于动脉系统,约占总血量的 60-70%。
- 血氧含量: 除肺静脉和脐静脉外,静脉血含氧量较低。
3. 功能
- 血液回流: 将全身各处的血液运送回心脏。
- 容量调节: 作为血液储备库,根据需要调节循环血量。
- 物质交换: 静脉壁参与部分物质交换过程。
- 温度调节: 表浅静脉有助于散热。
二、 静脉的结构
1. 静脉壁的三层结构
- 内膜:
- 单层内皮细胞。
- 内皮下组织。
- 静脉瓣(内膜褶皱形成)。
- 中膜:
- 较薄,平滑肌和弹性纤维较少。
- 不同部位静脉中膜厚度差异较大。
- 外膜:
- 最厚的一层。
- 由结缔组织构成,包含血管滋养血管和神经。
2. 静脉瓣
- 定义: 内膜向腔内突出的半月形结构,通常成对出现。
- 功能: 防止血液倒流,尤其在肢体静脉中作用显著。
- 分布:
- 四肢静脉丰富。
- 腹腔、胸腔、颅腔内静脉较少或无瓣膜。
- 类型:
- 根据位置和结构,可分为不同类型,如深静脉瓣、浅静脉瓣等。
三、 主要静脉系统
1. 体循环静脉
- 上腔静脉系统:
- 接受头部、颈部、上肢和胸壁上部的血液。
- 主要包括:头臂静脉、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腋静脉、肱静脉等。
- 下腔静脉系统:
- 接受下肢、盆部、腹部和胸壁下部的血液。
- 主要包括:髂总静脉、髂内静脉、髂外静脉、股静脉、大隐静脉、小隐静脉、肾静脉、肝静脉、下腔静脉等。
- 冠状静脉窦:
2. 门静脉系统
- 定义: 收集来自消化道、脾脏、胰腺等器官的静脉血,汇入肝脏的静脉系统。
- 组成:
- 意义:
- 肝脏对来自消化道的营养物质进行处理和储存。
- 肝脏对来自消化道的毒素进行解毒。
- 重要特点:
- 门静脉高压:肝硬化等疾病可导致门静脉高压,引发腹水、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等并发症。
3. 肺循环静脉
- 定义: 将经过肺部氧合的血液运送回左心房的静脉。
- 组成:
- 特点:
四、 静脉回流机制
1. 静脉瓣的作用
2. 肌肉泵的作用
3. 呼吸运动的作用
4. 心脏的吸引作用
5. 体位的变化
- 站立或坐位时,重力会阻碍血液回流;平卧位则有利于血液回流。
五、 静脉相关疾病
1. 静脉曲张
- 定义: 静脉壁薄弱、瓣膜功能不全导致静脉扩张、迂曲。
- 常见部位: 下肢静脉。
- 病因: 长期站立、肥胖、妊娠等。
- 症状: 下肢沉重、酸胀、疼痛、水肿、皮肤瘙痒等。
- 治疗: 药物、弹力袜、手术等。
2. 深静脉血栓形成 (DVT)
- 定义: 深静脉内形成血栓,阻塞血液流动。
- 常见部位: 下肢深静脉。
- 病因: 静脉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血管壁损伤等。
- 症状: 下肢肿胀、疼痛、皮肤发红、发热等。
- 并发症: 肺栓塞(PE)。
- 治疗: 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手术等。
3. 肺栓塞 (PE)
- 定义: 血栓阻塞肺动脉及其分支。
- 来源: 多来源于下肢深静脉血栓脱落。
- 症状: 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
- 诊断: 肺动脉CT血管造影。
- 治疗: 抗凝药物、溶栓治疗、手术等。
4.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 (CVI)
- 定义: 长期静脉高压导致静脉瓣膜功能受损,引起下肢慢性症状。
- 症状: 下肢水肿、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
- 治疗: 弹力袜、药物、手术等。
5. 其他静脉疾病
六、 静脉的临床应用
1. 静脉穿刺
2. 静脉置管
- 中心静脉置管:用于长期静脉输液、监测中心静脉压等。
- 外周静脉置管:用于短期静脉输液、药物输注等。
3. 静脉曲张手术
4. 深静脉血栓治疗
5. 静脉显像技术
- 超声多普勒、CT静脉造影、磁共振静脉造影等,用于诊断静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