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肺听诊思维导图

《心肺听诊思维导图》

I. 肺部听诊

A. 正常呼吸音

1. 种类

  • 气管呼吸音:
    • 响亮、高调,吸气和呼气相大致相等,中间有间隙。
    • 听诊部位:气管附近。
      • 支气管呼吸音:
    • 较气管呼吸音柔和,高调,吸气和呼气相大致相等,中间有间隙。
    • 听诊部位:胸骨上窝、肩胛间区。
      • 支气管肺泡呼吸音:
    • 介于支气管呼吸音和肺泡呼吸音之间,中等强度和音调,吸气相长于呼气相,中间无间隙。
    • 听诊部位:锁骨上下、第一、二肋间、肩胛间区。
      • 肺泡呼吸音 (vesicular sounds):
    • 柔和、低调,吸气相长而响亮,呼气相短而弱。
    • 听诊部位:肺部大部分区域,尤其在肺下部和外侧。

2. 特点

  • 对称性: 左右肺相应部位呼吸音强度和性质应基本一致。
    • 清晰度: 能清晰辨别各种呼吸音的特性。
    • 节律性: 吸气和呼气相的比例和间隔时间。

B. 异常呼吸音

1. 呼吸音强度改变

  • 呼吸音增强:
    • 生理性:运动后、深呼吸。
    • 病理性:肺部代偿性呼吸,如一侧肺功能减弱或丧失。
      • 呼吸音减弱或消失:
    • 胸腔积液:呼吸音传导受阻。
    • 气胸:肺组织萎陷。
    • 肺气肿:肺组织弹性减退,气体交换减少。
    • 肥胖、肌肉发达:胸壁增厚,呼吸音传导减弱。
    • 支气管阻塞:远端肺组织通气障碍。
    • 胸膜增厚:影响呼吸音的传导。

2. 附加音

*   **啰音 (rales/crackles)**:
    *   **湿啰音 (moist rales)**:
        *   水泡音:粗湿啰音,见于肺水肿、支气管扩张。
        *   中水泡音:中等湿啰音,见于支气管炎、肺炎。
        *   细湿啰音:细小湿啰音,见于间质性肺疾病、肺纤维化早期。
        *   特点:吸气时出现,咳嗽后可暂时消失或减轻。
    *   **干啰音 (dry rales)**:
        *   哮鸣音 (wheezes):高调、音乐性,见于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   鼾音 (rhonchi):低调、鼾声样,见于支气管炎,痰液阻塞气道。
        *   特点:吸气和呼气时均可出现,咳嗽后可改变或消失。
*   **胸膜摩擦音 (pleural friction rub)**:
    *   皮革摩擦声,吸气和呼气时均可出现。
    *   见于胸膜炎、胸膜肿瘤。
    *   特点:疼痛,屏住呼吸时消失。
*   **其他**:
    *   捻发音(crepitation):细小、清脆,类似捻头发的声音,见于肺纤维化。

C. 特殊听诊法

1. 支气管语音 (bronchophony)

  • 检查方法:让患者重复说“一一”,正常时模糊不清,异常时清晰洪亮。
    • 临床意义:肺实变,如肺炎。

2. whispered pectoriloquy (耳语听诊)

  • 检查方法:让患者轻声说“一一”,正常时听不到或模糊,异常时清晰可辨。
    • 临床意义:肺实变,胸腔积液上方。

3. 语音震颤 (vocal fremitus)

  • 触诊:用手掌尺侧缘触摸患者胸壁,让其重复说“九九”,感觉胸壁震动。
    • 临床意义:
      • 增强:肺实变。
      • 减弱或消失:胸腔积液,气胸。

II. 心脏听诊

A. 正常心音

1. 第一心音 (S1)

  • 产生机制:二尖瓣和三尖瓣关闭。
    • 听诊特点:低沉、较长,标志着收缩期开始。
    • 最佳听诊部位:心尖。

2. 第二心音 (S2)

  • 产生机制:主动脉瓣和肺动脉瓣关闭。
    • 听诊特点:清脆、较短,标志着舒张期开始。
    • 最佳听诊部位:主动脉瓣听诊区和肺动脉瓣听诊区。

3. 生理性分裂 (physiological split of S2)

  • 呼气时S2单音,吸气时S2分裂。
    • 机制:吸气时胸腔负压增大,静脉回流增多,右心室充盈增加,肺动脉瓣关闭延迟。

B. 异常心音

1. 第三心音 (S3)

  • 产生机制:舒张早期,心室快速充盈期,血液冲击心室壁产生振动。
    • 听诊特点:低频,钝弱,类似肯塔基节律。
    • 临床意义:
      • 生理性:青少年、孕妇。
      • 病理性:心力衰竭、二尖瓣反流、主动脉瓣反流。

2. 第四心音 (S4)

  • 产生机制:心房收缩,血液冲击僵硬的心室壁产生振动。
    • 听诊特点:低频,钝弱,类似田纳西节律。
    • 临床意义: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肌梗死、主动脉瓣狭窄。

3. 开瓣音 (opening snap, OS)

  • 产生机制:二尖瓣或三尖瓣狭窄,瓣叶开放受限。
    • 听诊特点:清脆,高调,紧随S2之后。
    • 临床意义:二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

4. 喷射音 (ejection click)

  • 产生机制:主动脉瓣或肺动脉瓣狭窄,瓣叶突然开放。
    • 听诊特点:清脆,高调,紧随S1之后。
    • 临床意义:主动脉瓣狭窄、肺动脉瓣狭窄。

C. 心脏杂音 (murmurs)

1. 时间

  • 收缩期杂音:S1和S2之间。
    • 舒张期杂音:S2和S1之间。
    • 连续性杂音:跨越S1和S2。

2. 部位

  • 主动脉瓣区:胸骨右缘第二肋间。
    • 肺动脉瓣区:胸骨左缘第二肋间。
    • 三尖瓣区:胸骨左缘第四、五肋间。
    • 二尖瓣区:心尖。

3. 强度 (Levine分级)

  • I级:很轻柔,需仔细听才能听到。
    • II级:轻柔,容易听到。
    • III级:中等强度,无震颤。
    • IV级:响亮,伴震颤。
    • V级:很响亮,用听诊器离开胸壁也能听到,伴震颤。
    • VI级:极响亮,不用听诊器也能听到,伴震颤。

4. 音调

  • 高调:主动脉瓣反流、二尖瓣狭窄。
    • 低调:二尖瓣狭窄、三尖瓣狭窄。

5. 杂音性质

  • 喷射性杂音:先增强后减弱,呈菱形,见于瓣膜狭窄。
    • 反流性杂音:强度相对一致,呈吹风样,见于瓣膜反流。

6. 常见杂音

  • 主动脉瓣狭窄:收缩期喷射性杂音,主动脉瓣区。
    • 主动脉瓣反流:舒张期吹风样杂音,主动脉瓣区。
    • 二尖瓣狭窄:舒张期隆隆样杂音,心尖区。
    • 二尖瓣反流: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尖区,可向腋窝放射。

III. 总结

  • 心肺听诊是重要的临床技能,需要反复练习和实践。
  • 熟悉正常心肺音的特征是识别异常音的基础。
  • 结合病史、体格检查和其他辅助检查,才能做出准确的诊断。
  • 理解心肺音的产生机制有助于提高听诊水平。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昆明学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