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政治法律与生活思维导图》
I. 政治生活
A. 公民的政治参与
- 1. 参与渠道:
- (a)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 i. 选举的意义、原则、方式(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
- ii. 如何行使选举权:了解候选人情况,理性投票。
- (b) 民主决策:
- i. 社情民意反映制度:信访、民意调查等。
- ii. 专家咨询制度:提高决策科学性。
- iii. 听证会:保障公民知情权、参与权。
- (c) 民主管理:
- i. 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城市居民委员会、农村村民委员会。
- ii. 参与企事业单位管理:职工代表大会。
- (d) 民主监督:
- i. 信访举报。
- ii. 舆论监督:新闻媒体、互联网。
- iii. 质询、询问。
- (a)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
- 2. 参与原则:
- (a) 依法参与:在法律框架内行使权利。
- (b) 有序参与:遵循程序,理性表达。
- (c) 负责任参与:考虑社会整体利益。
- 3. 政治参与的意义:
- (a) 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 (b) 促进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c) 维护公民的合法权益。
- (d) 提高公民的政治素养。
B. 我国的政府
- 1. 政府的性质:
- (a) 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机关。
- (b) 服务型政府:对人民负责、为人民服务。
- 2. 政府的职能:
- (a) 政治职能: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 (b) 经济职能:促进经济发展,宏观调控。
- (c) 文化职能: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
- (d) 社会职能:提供公共服务,保障民生。
- 3. 政府的权力与责任:
- (a) 权力:依法行政的权力。
- (b) 责任:对人民负责、对国家负责。
- (c) 权责一致原则:防止权力滥用。
- 4. 规范政府行为:
- (a) 依法行政:严格遵守法律法规。
- (b) 政务公开:提高透明度,接受监督。
- (c) 行政监督:
- i. 来自权力机关的监督:人大监督。
- ii. 来自政府内部的监督:行政监察。
- iii. 来自社会和公民的监督:舆论监督、人民群众监督。
C. 国际社会
- 1. 主权国家:
- (a) 国家主权的构成要素:领土、人民、政权、独立。
- (b) 国家主权的特征:对内最高权、对外独立权、平等权。
- 2. 国际组织:
- (a) 联合国:
- i. 宗旨和原则。
- ii. 主要机构:安理会、联合国大会。
- iii. 作用: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
- (b) 世界贸易组织(WTO):
- i. 基本原则:非歧视原则、市场准入原则、透明度原则。
- ii. 作用:促进全球贸易自由化。
- (a) 联合国:
- 3. 国际关系:
- (a) 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
- (b) 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
- (c) 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 (d) 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II. 法律与生活
A. 法律的特征与作用
- 1. 法律的特征:
- (a) 国家制定或认可。
- (b) 依靠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
- (c) 具有普遍约束力。
- 2. 法律的作用:
- (a) 规范作用: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强制。
- (b) 维护作用:维护社会秩序,保障公民权益。
- (c) 促进作用:促进经济发展,推动社会进步。
B. 宪法
- 1. 宪法的地位:
- (a) 国家的根本大法。
- (b) 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 2. 宪法的原则:
- (a) 人民主权原则。
- (b) 法治原则。
- (c) 保障人权原则。
- 3. 宪法的内容:
- (a) 国家性质:人民民主专政。
- (b) 基本制度:社会主义制度。
- (c)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 (d) 国家机构的设置和职权。
C. 权利与义务
- 1. 公民的权利:
- (a) 人身自由权。
- (b) 政治权利: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自由等。
- (c) 宗教信仰自由。
- (d) 受教育权。
- (e) 劳动权。
- (f) 财产所有权。
- (g) 社会保障权。
- 2. 公民的义务:
- (a) 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
- (b) 遵守宪法和法律。
- (c) 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
- (d) 服兵役,依法纳税。
- 3. 权利与义务的关系:
- (a) 相互依存:权利的实现需要义务的履行,义务的履行保障权利的实现。
- (b) 相互制约:权利的行使不得侵犯他人权利,义务的履行不得侵犯公民的基本权利。
D. 违法与犯罪
- 1. 违法行为:
- (a) 一般违法行为:违反法律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
- (b) 行政违法行为:违反行政法律法规。
- 2. 犯罪:
- (a) 犯罪的概念: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触犯刑法并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 (b) 犯罪的构成要件:
- i. 犯罪主体。
- ii. 犯罪客体。
- iii. 犯罪主观方面。
- iv. 犯罪客观方面。
- 3. 刑罚:
- (a) 刑罚的种类:
- i. 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 ii. 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 (a) 刑罚的种类:
- 4. 青少年如何预防犯罪:
- (a) 加强法律知识学习。
- (b) 增强法制观念。
- (c)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 (d) 远离不良诱惑。
III. 哲学与生活 (涉及少量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点,与政治生活相关)
A.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 1. 联系的普遍性:
- (a)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b) 事物之间的联系。
- 2. 联系的客观性:
- (a) 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 3. 联系的多样性:
- (a) 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联系方式。
- 4.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a)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整体大于部分之和,但部分影响整体。
- (b) 系统优化方法:着眼整体,优化结构,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B. 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
- 1. 发展的实质:
- (a) 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 2. 发展的状态:
- (a)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3. 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 (a) 坚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
- (b) 做好量变到质变的准备,促进事物发展。
- (c) 正确对待新事物,促进其成长。
C.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1. 人民群众的含义:
- (a) 指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绝大多数人。
- 2.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 (a)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 (b)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 (c)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 3.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 (a)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
- (b)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D.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 1. 价值观的含义:
- (a) 人们对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和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
- 2. 价值观的特点:
- (a) 具有导向作用。
- (b) 具有稳定性。
- (c) 具有社会性。
- 3. 正确的价值观:
- (a) 要符合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 (b) 要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这份思维导图涵盖了高中政治“法律与生活”科目的主要内容,并融入了部分哲学观点,有助于理解政治生活中的复杂关系,掌握法律知识,提升政治参与能力,树立正确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