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资本主义制度的初步建立
一、 萌芽与早期发展 (14-16世纪)
-
经济基础:
- 农业变革:
- 圈地运动:(英国为例) 土地私有化,农民失地,为工业提供劳动力。
- 新的农业技术:生产力提高,剩余产品增加,促进商业发展。
- 商业革命:
- 新航路开辟:(葡萄牙、西班牙) 贸易中心转移,全球贸易网络形成,商品种类增加,价格革命。
- 殖民扩张:(荷兰、英国、法国) 掠夺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原始资本积累。
- 商业组织创新:合股公司、银行等,提高商业效率。
- 手工工场:
- 生产方式转变:从分散的手工劳动到集中的手工工场。
- 雇佣关系出现:资本家雇佣工人,形成早期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 生产效率提高:分工协作,技术进步。
- 农业变革:
-
思想文化:
- 文艺复兴:
- 人文主义:以人为中心,反对神权,提倡个性解放,为资本主义发展提供思想基础。
- 艺术与文学繁荣: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等,推动文化进步。
- 宗教改革:
- 马丁·路德改革:挑战教皇权威,主张“因信称义”,解放思想,促进民族国家发展。
- 加尔文教:主张“先定论”,鼓励进取精神,适应资本主义发展。
- 文艺复兴:
-
政治因素:
- 民族国家兴起:(英、法、西等) 君主专制加强,有利于国内市场统一和经济发展。
- 王权与新兴资产阶级联盟:打击封建势力,为资本主义发展创造条件。
- 重商主义政策:保护本国工商业,促进资本积累。(政府干预经济)
二、 制度确立 (17-18世纪)
-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 背景:斯图亚特王朝专制统治,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 过程:清教徒运动,内战,共和国建立,克伦威尔统治,王朝复辟,光荣革命。
- 结果:《权利法案》:限制王权,确立议会至上原则,君主立宪制初步形成。
- 意义:推翻封建专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为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
北美独立战争:
- 背景:英国殖民统治,阻碍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 过程:波士顿倾茶事件,独立战争爆发,《独立宣言》发表,华盛顿领导,约克镇战役胜利。
- 结果:美国独立,制定1787年宪法:确立联邦制共和国,三权分立原则。
- 意义:推翻殖民统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推动拉丁美洲独立运动。
-
法国大革命:
- 背景:波旁王朝专制统治,等级制度森严,社会矛盾尖锐。
- 过程:三级会议召开,攻占巴士底狱,《人权宣言》发表,雅各宾派专政,热月政变。
- 结果:建立共和国,拿破仑帝国建立,最终波旁王朝复辟。
- 意义:彻底摧毁封建制度,传播自由平等思想,影响欧洲及世界。
-
启蒙运动:
- 核心思想:理性主义。
- 代表人物:
- 伏尔泰:主张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君主立宪制。
- 孟德斯鸠:主张三权分立。
- 卢梭:主张社会契约论,人民主权。
- 亚当·斯密:主张自由放任,市场调节。(《国富论》)
- 影响:为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理论基础,促进社会进步。
三、 制度特征
- 政治制度:
- 代议制民主:议会选举,代表人民行使权力。
- 权力制衡:防止权力滥用,保障公民权利。
- 法治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 君主立宪制/共和制:国家元首的产生方式不同,但都体现了资产阶级的统治。
- 经济制度:
- 私有制:保护私有财产,鼓励个人创业。
- 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主要由市场决定,政府适当干预。
- 自由竞争:促进技术进步和效率提高。
- 雇佣劳动:劳动力成为商品,存在剥削。
- 意识形态:
- 自由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反对政府干预。
- 平等思想: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但存在事实上的不平等。
- 理性主义:用理性思考问题,反对迷信和权威。
四、 影响与局限性
- 积极影响:
- 促进生产力发展:解放生产力,推动工业革命。
- 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民主、自由、平等思想传播。
- 推动世界市场形成:促进全球贸易和文化交流。
- 局限性:
- 存在剥削:工人阶级受到剥削和压迫。
- 贫富差距:社会财富分配不均,导致社会矛盾。
- 殖民扩张:对殖民地进行掠夺和压迫。
- 经济危机:市场经济的盲目性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
五、 重要概念辨析
- 早期殖民扩张 vs. 资本原始积累: 早期殖民扩张是资本原始积累的重要手段,通过掠夺殖民地资源和劳动力,积累资本。
- 重商主义 vs. 自由主义: 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保护本国工商业;自由主义主张自由放任,市场调节。
- 文艺复兴 vs. 启蒙运动: 文艺复兴侧重于复兴古典文化,提倡人文主义;启蒙运动侧重于用理性批判专制和神权,提倡自由平等。
- 君主立宪制 vs. 共和制: 君主立宪制保留君主,但君主的权力受到限制;共和制没有君主,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