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下政治思维导图》
一、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1. 联系的普遍性
- 概念: 世界上一切事物、现象、过程都处在相互联系之中,孤立存在的事物是没有的。
- 表现:
- 内部联系: 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联系。
- 外部联系: 事物与周围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 普遍性: 事物与事物之间,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都存在联系,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
- 意义:
- 认识世界的基础,是正确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前提。
- 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方法论:
- 坚持整体性: 把握事物的整体,从整体上认识事物。
- 注意部分: 关注事物内部各个部分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
2. 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 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 整体: 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有机统一体,在一定条件下,整体功能大于各部分功能之和。
- 部分: 是整体的组成要素,在一定条件下,部分的功能会影响整体的功能。
- 关系: 整体离不开部分,部分影响整体,二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 系统优化方法:
- 目标导向: 明确目标,确定优化的方向。
- 结构优化: 调整系统内部结构,使各要素发挥最佳作用。
- 功能优化: 提升系统的整体功能,使其更有效率。
- 社会生活中的运用:
-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 个人发展与社会责任:个人发展要与社会发展相结合,承担社会责任。
3. 世界是变化发展的
- 发展的实质: 新事物代替旧事物。
- 发展的状态: 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 发展的根源: 事物内部矛盾的运动。
二、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1. 矛盾的普遍性
- 概念: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 表现: 时时有矛盾,事事有矛盾。
- 特点: 普遍性、客观性、特殊性。
2. 用矛盾的观点看问题
- 一分为二看问题: 既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也看到事物消极的一面。
- 全面地看问题: 不能只看到事物的一个方面,要看到事物的各个方面。
- 发展地看问题: 要用变化的眼光看问题,看到事物的发展趋势。
- 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针对不同的矛盾,采取不同的解决方法。
-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次要方面影响事物的发展。
-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会相互转化。
3. 创新是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
- 创新的重要性:
- 理论创新: 为社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 制度创新: 为社会发展提供体制保障。
- 科技创新: 为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 文化创新: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 创新的内容:
- 理论创新
- 制度创新
- 科技创新
- 文化创新
- 创新的源泉: 社会实践是创新的源泉。
- 创新的要求:
- 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
- 要勇于探索,敢于实践。
- 要善于学习,博采众长。
三、正确认识自己
1. 认识自我的途径
- 自我观察: 认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
- 他人评价: 从他人的评价中认识自己。
- 社会比较: 在社会比较中了解自己的位置。
- 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认识自己。
2. 悦纳自我,发展自我
- 悦纳自我: 接受自己的优点和缺点,不自卑,不自负。
- 发展自我:
- 扬长避短: 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 树立目标: 制定明确的目标,为实现目标而努力。
- 终身学习: 不断学习新知识,提高自身素质。
- 社会实践: 在社会实践中锻炼自己,提高自身能力。
3. 青春期的心理特点
- 独立性: 渴望独立,不希望被束缚。
- 自我意识: 关注自我形象,重视自我评价。
- 情感体验: 情感丰富,情绪波动大。
- 认知能力: 思维活跃,求知欲强。
- 交往需求: 渴望友谊,重视同伴关系。
4. 与青春期相伴
- 正确认识青春期: 了解青春期的生理和心理变化。
- 积极面对青春期: 保持乐观心态,正确处理青春期遇到的问题。
- 健康度过青春期: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维护身心健康。
- 学会自我调节: 调节情绪,缓解压力,保持心理平衡。
- 寻求社会支持: 与家人、朋友沟通,寻求帮助。
四、交往的智慧
1. 良好人际关系的意义
- 有利于身心健康: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愉悦,缓解压力。
- 有利于学习和工作: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促进合作,提高效率。
- 有利于社会和谐: 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增进团结,促进社会进步。
2. 如何建立良好人际关系
- 真诚待人: 以诚相待,不虚伪,不欺骗。
- 尊重他人: 尊重他人的人格,尊重他人的选择。
- 理解他人: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他人的难处。
- 宽容他人: 宽容他人的缺点,包容他人的错误。
- 乐于助人: 在他人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手。
- 善于沟通: 积极沟通,有效表达,认真倾听。
3. 友谊的真谛
- 真诚: 以真心相待,不虚情假意。
- 信任: 相互信任,互相信赖。
- 理解: 相互理解,互相支持。
- 宽容: 相互宽容,互相包容。
- 帮助: 互相帮助,互相扶持。
- 责任: 对友谊负责,维护友谊。
4. 正确处理冲突
- 避免冲突: 尽量避免与他人发生冲突。
- 冷静处理: 发生冲突时,保持冷静,避免情绪激动。
- 换位思考: 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理解对方的立场。
- 寻求妥协: 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
- 寻求帮助: 如果自己无法解决冲突,可以寻求老师、家长或朋友的帮助。
五、学会依法自护
1. 为什么要依法自护
- 法律的保护: 法律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武器。
- 维护自身权益: 依法自护是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
- 预防违法犯罪: 依法自护能有效预防违法犯罪。
- 构建和谐社会: 依法自护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2. 法律赋予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
- 家庭保护: 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应当履行对未成年人的抚养、教育和保护义务。
- 学校保护: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未成年人的受教育权。
- 社会保护: 社会各界应当关心、爱护未成年人,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
- 司法保护: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3. 如何依法自护
- 学习法律知识: 了解与自身相关的法律知识。
- 增强法治意识: 树立法律至上的观念。
- 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学会识别危险,采取有效的自我保护措施。
- 正确运用法律武器: 在自身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及时寻求法律帮助。
- 积极参与法治建设: 积极参与法治宣传活动,为法治建设贡献力量。
4. 预防违法犯罪
- 远离不良诱惑: 远离不良场所,远离不良朋友。
- 增强防范意识: 提高警惕,防止被骗、被盗、被抢。
- 学会拒绝: 拒绝不良诱惑,拒绝违法犯罪活动。
- 及时报警: 发现违法犯罪行为,及时报警。
六、承担责任,服务社会
1. 责任的含义
- 责任: 应当做的事情和不应当做的事情。
- 责任的来源: 法律规定,道德要求,社会期望,个人选择。
- 责任的种类: 家庭责任,社会责任,国家责任,个人责任。
2. 为什么要承担责任
- 社会发展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需要每个人的共同努力。
- 个人成长的需要: 承担责任是个人成长的必经之路。
- 法律的规定: 法律规定公民有承担责任的义务。
- 道德的约束: 道德要求公民承担社会责任。
3. 如何承担责任
- 从小事做起: 从身边的小事做起,认真完成每一项任务。
- 尽心尽力: 尽自己的最大努力,把事情做到最好。
- 勇于担当: 遇到困难不退缩,敢于承担责任。
- 认真履行职责: 认真履行自己的职责,完成自己的任务。
- 服务社会: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
4. 服务社会的方式
- 志愿服务: 参加志愿服务活动,为社会提供帮助。
- 公益活动: 参加公益活动,为社会贡献力量。
- 社会实践: 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 创新创业: 通过创新创业,为社会创造价值。
- 关注社会问题: 关注社会问题,积极提出建议。
- 宣传正能量: 宣传正能量,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