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思维导图

《高二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思维导图》

一、种群的概念

  • 定义: 同一时间占据同一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 强调: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同种生物。
    • 易混淆:生物群落是不同种群的集合。
  • 种群的特征:

    • 数量特征 (核心): 决定种群大小和发展趋势。

      • 种群密度: 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的个体数量。
        • 调查方法:
          •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活动能力弱的动物。
            • 选取原则:随机取样,避免主观因素干扰。
            • 注意事项:统计边缘个体,遵循“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原则。
          • 标志重捕法:适用于活动能力强的动物。
            • 公式:N = (M * n) / m
              • N:种群总数
              • M:标记个体数
              • n:重捕个体数
              • m:重捕个体中被标记的个体数
            • 注意事项:
              • 标记物对个体无害。
              • 标记个体与未标记个体混合均匀。
              • 重捕期间种群数量变化不大。
      • 出生率和死亡率: 单位时间内新出生或死亡的个体数量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 直接影响种群密度。
        • 出生率 > 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加。
        • 死亡率 > 出生率,种群密度减少。
      • 迁入率和迁出率: 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数量与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
        • 影响种群密度。
        • 迁入率 > 迁出率,种群密度增加。
        • 迁出率 > 迁入率,种群密度减少。
      • 年龄结构: 种群中各年龄阶段个体所占的比例。
        • 类型:
          • 增长型:幼年个体比例大,老年个体比例小,种群密度增加。
          • 稳定型:各年龄阶段个体比例适中,种群密度稳定。
          • 衰退型:幼年个体比例小,老年个体比例大,种群密度减少。
        • 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的重要指标。
      • 性别比例: 种群中雄性和雌性个体数量的比例。
        • 影响出生率。
        • 人类种群性别比例失衡,可能导致出生率下降。
    • 空间特征:

      • 描述种群中个体在空间中的分布状况。
      • 类型:
        • 均匀分布:个体间竞争激烈,资源分布均匀。
        • 随机分布:资源分布均匀,个体间竞争不激烈。
        • 集群分布:资源分布不均匀,个体间相互依赖。
    • 遗传特征:

      • 种群基因库:种群中所有个体所携带的全部基因。
      • 基因频率:种群中某一基因占该基因全部等位基因的比率。
      • 基因频率变化:进化发生的标志。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 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

    • “J”型曲线:

      • 条件:食物充足,空间无限,气候适宜,没有天敌等理想条件下。
      • 公式:Nt = N0λt
        • Nt:t年后种群数量
        • N0:初始种群数量
        • λ:增长倍数 (λ = 1 + 增长率)
      • 特点: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 现实意义:极少发生,只在特定时间、特定地点可能出现短暂的“J”型增长。
    • “S”型曲线:

      • 条件: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自然条件下。
      • 描述:种群数量先加速增长,然后减速增长,最终达到稳定状态。
      • K值 (环境容纳量): 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 影响因素:资源、空间、气候、天敌等。
        • K值并非固定不变,会随环境变化而波动。
      • K/2值:种群增长速率最大,捕捞或采伐时应将种群数量维持在K/2附近,以便持续利用。
  • 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

    • 自然因素:
      • 气候变化:干旱、洪水等。
      • 食物短缺。
      • 天敌捕食。
      • 疾病蔓延。
    • 人为因素:
      • 过度捕捞。
      • 环境污染。
      • 栖息地破坏。
      • 引进外来物种。
        • 外来物种入侵:可能导致本地物种灭绝,破坏生态平衡。

三、种群的调节

  • 种群密度制约: 种群密度对种群增长的抑制作用。

    • 当种群密度过高时,会导致:
      • 资源短缺,个体间竞争加剧。
      • 疾病传播加快。
      • 天敌更容易发现猎物。
    • 这些因素会增加死亡率,降低出生率,从而抑制种群增长。
  • 负反馈调节: 种群密度过高时,会通过一系列机制调节种群数量,使其维持在一定范围内。

    • 例子:
      • 猞猁与雪兔的种群数量波动。
      • 草原蝗虫种群数量暴发与控制。

四、种群数量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 农林业:

    • 预测害虫的发生量,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 合理放牧,保护草原生态系统。
    • 控制有害动物的数量。
  • 渔业:

    • 合理捕捞,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 保护濒危水生动物的种群数量。
  • 环境保护:

    • 监测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制定保护措施。
    • 评估环境污染对生物种群的影响。

五、总结

种群作为生物学研究的基本单位,其数量特征和动态变化是生态系统研究的重要内容。理解种群的概念、特征、数量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对于保护生物多样性、合理利用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掌握种群数量调查方法,并将其应用于实践,能够更好地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八年级地理中国的自然环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