烯思维导图
《烯思维导图》
一、烯烃概述
1.1 定义与通式
- 定义:含有碳碳双键(C=C)的不饱和烃。
- 通式:CₙH₂ₙ (n ≥ 2)。
1.2 结构特点
- sp²杂化:碳原子以sp²杂化轨道形成σ键,未杂化的p轨道形成π键。
- 平面型结构:C=C周围的六个原子(包括两个碳原子和四个与其相连的原子或基团)共平面。
- 双键性质:双键由一个σ键和一个π键组成,π键相对较弱,易断裂。
- 键长:C=C键长小于C-C键长,键能大于C-C键能。
1.3 命名
- IUPAC命名法:
- 选取包含双键的最长碳链作为主链,并从靠近双键的一端开始编号。
- 用数字标明双键的位置,数字尽可能小。
- 命名格式:数字-取代基名称-主链名称-烯
- 常用命名法:
1.4 物理性质
- 熔沸点:随碳原子数增加而升高,支链化降低熔沸点。
- 溶解性:不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
- 状态:常温下,低级烯烃(C₂-C₄)为气体,中级烯烃为液体,高级烯烃为固体。
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2.1 加成反应
- 定义:双键中的π键断裂,两个原子或基团分别与双键碳原子结合的反应。
- 类型:
- 加氢反应(催化加氢):烯烃在催化剂(如Ni、Pt、Pd)的作用下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生成烷烃。
- 反应条件:催化剂(Ni、Pt、Pd),加热或加压。
- 用途:氢化植物油。
- 加卤素反应:烯烃与卤素(如Cl₂、Br₂)发生加成反应生成二卤代烷烃。
- 反应现象:溴的四氯化碳溶液褪色(用于鉴别不饱和烃)。
- 加卤化氢反应:烯烃与卤化氢(如HCl、HBr)发生加成反应生成卤代烷烃。
-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加成反应中,卤原子倾向于加在连接较少氢原子的碳原子上。
- 水化反应:烯烃与水发生加成反应生成醇。
- 反应机理:亲电加成反应(主要)。
2.2 氧化反应
- 燃烧:烯烃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
- 高锰酸钾氧化:烯烃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用途:用于鉴别不饱和烃;用于有机合成。
- 反应产物与反应条件有关(低温/高温)。
- 臭氧氧化:烯烃与臭氧反应生成臭氧化物,臭氧化物分解得到醛或酮。
2.3 聚合反应
- 定义:许多烯烃分子彼此加成,形成高分子化合物的反应。
- 类型:
- 均聚:由一种单体聚合而成。
- 共聚:由两种或多种单体聚合而成。
- 反应条件:催化剂、加热、加压。
- 用途:生产聚乙烯、聚丙烯等高分子材料。
2.4 其它反应
- 烯丙位取代反应:在高温或光照下,烯烃的烯丙位上的氢原子容易被卤素取代。
三、烯烃的制备
3.1 乙醇脱水
- 反应条件:浓硫酸,加热至170℃。
- 反应机理:E1消除反应。
- 副反应:醚化反应(140℃)。
3.2 卤代烃消去反应
- 反应条件:氢氧化钠醇溶液,加热。
- 反应机理:E2消除反应。
- 遵循扎伊采夫规则:主要生成取代基(烃基)较多的烯烃。
3.3 烷烃裂解
- 反应条件:高温裂解。
- 应用:石油化工的重要过程,生产乙烯、丙烯等重要的化工原料。
3.4 炔烃部分加氢
- 反应条件:Lindlar催化剂(Pd/CaCO₃),或Ni₂B(P-2)催化剂
- 生成顺式烯烃为主
四、烯烃的应用
4.1 化工原料
- 乙烯:生产聚乙烯、乙醇、环氧乙烷等。
- 丙烯:生产聚丙烯、丙酮、丙烯腈等。
4.2 有机合成
4.3 燃料
五、重点难点
5.1 马尔科夫尼科夫规则的理解和应用
- 原因:碳正离子的稳定性不同(叔碳正离子 > 仲碳正离子 > 伯碳正离子)。
- 反马氏规则:在过氧化物存在下,HBr与烯烃的加成反应遵循反马氏规则。
5.2 烯烃的顺反异构
- 条件:双键上的两个碳原子分别连接两个不同的原子或原子团。
- 判断:较大基团在双键的同侧为顺式,在异侧为反式。
5.3 烯烃的鉴别
- 溴水:褪色。
- 酸性高锰酸钾溶液:褪色。
- 区别烷烃和烯烃的依据是反应现象的明显程度,溴水反应更为直观快速。
5.4 消去反应的机理和影响因素
- E1和E2反应的区分。
- 扎伊采夫规则的应用。
- 碱的浓度和温度对反应的影响。
六、思维拓展
6.1 环烯烃
- 结构特点:环状烯烃。
- 命名:以环为主链,双键的位置标为1号和2号。
- 顺反异构:环上的取代基也可能存在顺反异构。
6.2 多烯烃
- 定义:含有多个碳碳双键的烃。
- 共轭二烯烃:双键和单键交替排列的二烯烃。
6.3 烯烃与其他官能团的共存
- 烯醇:同时含有碳碳双键和羟基的化合物。
- 烯酸:同时含有碳碳双键和羧基的化合物。
- 反应优先顺序:根据官能团的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