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桃园结义思维导图

《三国演义桃园结义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桃园结义

一级分支:背景与起因

  • 大背景:
    • 东汉末年,朝纲败坏,宦官当道,民不聊生。
    • 黄巾起义爆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官府无力镇压。
    • 朝廷颁布诏令,招募义兵,镇压黄巾。
  • 具体原因:
    • 刘备:
      • 汉室宗亲,中山靖王之后,怀有匡扶汉室之志。
      • 出身贫寒,以贩卖草鞋为生,渴望建功立业。
      • 看到招兵告示,决心投身军旅。
    • 关羽:
      • 因在家乡犯事(为民除害,杀害恶霸),逃亡在外。
      • 身高九尺,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威风凛凛。
      • 路遇招兵告示,亦有报国之志。
    • 张飞:
      • 涿郡大户,为人豪爽,喜好结交英雄。
      • 以卖酒杀猪为业,家资颇丰。
      • 与刘备偶遇,被其仁义所打动。
  • 相遇过程:
    • 刘备看到招兵告示后,叹息不止。
    • 张飞大声呵斥刘备,斥责其无用,只知叹息。
    • 关羽路过,认为二人皆有志向,遂加入谈话。
    • 三人英雄相惜,一见如故,决定共谋大事。

一级分支:过程与细节

  • 地点:
    • 涿郡张飞庄后的一片桃园。
    • 桃园景象:桃花盛开,景色宜人,象征着美好的开始。
  • 准备:
    • 张飞负责提供酒肉、祭品等。
    • 准备祭天祭地用的香案。
    • 准备祭拜用的黄牛白马。
  • 仪式:
    • 焚香祷告,告祭天地。
    • 三人歃血为盟,发誓同生共死,患难与共。
    • 按照年龄排序,刘备为兄,关羽为弟,张飞为弟。
    • 宣读誓词,立下约定,共扶汉室。
  • 誓词内容 (概括):
    • “念刘备、关羽、张飞,虽然异姓,既结为兄弟,则同心协力,救困扶危;上报国家,下安黎庶;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
  • 后续:
    • 结义完毕,大摆宴席,庆祝结义成功。
    • 招募乡勇,积极准备抗击黄巾。
    • 刘备被推举为首领。

一级分支:人物分析

  • 刘备:
    • 仁义:以仁义著称,深受百姓拥戴。
    • 隐忍:善于隐忍,能屈能伸。
    • 胸怀大志:渴望匡扶汉室,统一天下。
    • 领导才能:具有一定的领导才能,能团结人心。
  • 关羽:
    • 忠义:对刘备忠心耿耿,义薄云天。
    • 勇猛:武艺高强,有万夫不当之勇。
    • 傲气:性格高傲,目中无人。
    • 重情义:看重兄弟情义,为兄弟两肋插刀。
  • 张飞:
    • 豪爽:性格豪爽,直率坦诚。
    • 勇猛:勇猛过人,骁勇善战。
    • 鲁莽:性格鲁莽,容易冲动。
    • 重情义:对兄弟情义深厚,爱憎分明。

一级分支:影响与意义

  • 政治意义:
    • 为刘备集团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增强了刘备集团的凝聚力和战斗力。
    • 标志着刘备势力正式登上历史舞台。
  • 文化意义:
    • 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的象征。
    • “桃园结义”的故事流传千古,深入人心。
    • “义”字成为重要的道德规范。
    • 对后世的伦理道德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文学意义:
    • 为《三国演义》奠定了基调,是故事的开端。
    • 塑造了刘备、关羽、张飞等经典人物形象。
    • 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等艺术作品的重要题材。
  • 现代启示:
    • 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 诚信和忠诚的重要性。
    • 共同理想的重要性。
    • 友谊的珍贵。
  • 争议点:
    • 结义的政治目的: 是否掺杂了功利性目的,刘备借此笼络人才?
    • 誓词的真实性: 历史上是否存在完全相同的誓词? 更可能是罗贯中艺术加工。
    • 结义的有效性: 三人最终走向不同道路,结义是否真的能够约束?

一级分支:相关典故与成语

  • 桃园三结义: 指刘备、关羽、张飞在桃园结为兄弟的故事。
  • 义薄云天: 形容人的义气像高耸入云霄一样深重。
  • 刎颈之交: 可以为朋友牺牲生命,关系非常密切的朋友。
  • 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 誓词中经典语句,形容生死与共的深厚情谊。
  • 桃园结义,情同手足: 形容朋友或兄弟之间关系亲密无间。
  • 刮骨疗毒 (关联关羽): 虽非直接关联,但体现了关羽的忠义和忍耐力,与桃园结义精神相符.
  • 过五关斩六将 (关联关羽): 同样体现关羽对刘备的忠义,与结义精神相呼应。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三年级数学思维导图怎样做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