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思维导图

《高中生物种群及其动态思维导图》

一、种群的概念与特征

1. 种群定义

  • 同种生物:生活在同一区域
  • 具有繁殖能力:能够相互交配并产生可育后代
  • 自然群体:形成相对独立的繁殖单位

2. 种群特征

  • 数量特征 (核心)
    • 种群密度:
      • 定义:单位面积或体积内种群个体数量
      • 调查方法:
        • 样方法:
          • 适用范围:植物、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等
          • 操作步骤:
            • 选取样方:随机取样,确保代表性
            • 计数:计数样方内个体数
            • 计算:求平均值并估算种群密度
          • 影响因素:样方大小、样方数量、取样随机性
        • 标志重捕法:
          • 适用范围: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
          • 公式: N = (n1 * n2) / m
            • N:种群数量估计值
            • n1:第一次捕获并标记的个体数
            • n2: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
            • m:第二次捕获的个体中标记的个体数
          • 注意事项:
            • 标记物对生物行为无影响
            • 标记不脱落
            • 捕获和释放过程不影响种群数量
            • 在调查期内,种群数量基本稳定 (无出生、死亡、迁入、迁出)
    • 出生率和死亡率:
      • 定义:单位时间内出生或死亡个体占种群总数的比率
      • 影响因素:食物、天敌、气候、疾病等
      • 与种群密度关系:一般情况下,种群密度高,死亡率可能升高,出生率可能降低。
    • 迁入率和迁出率:
      • 定义: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个体占种群总数的比率
      • 影响因素:资源、环境变化、种群密度等
    • 年龄组成:
      • 类型:
        • 增长型:幼年个体多,老年个体少,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
        • 稳定型:各年龄段个体比例稳定,出生率约等于死亡率,种群密度稳定
        • 衰退型:老年个体多,幼年个体少,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
      • 意义:预测种群未来发展趋势
    • 性别比例:
      • 类型:
        • 雌雄相当型:多数高等动物
        • 雌多于雄型:家养动物
        • 雄多于雌型:一些社会性昆虫
      • 意义:影响出生率

二、种群数量的变化

1. 种群增长模型

  • “J”型曲线:
    • 条件:理想条件下 (资源无限、空间无限、没有天敌等)
    • 公式:Nt = N0 * λ^t
      • Nt:t年后种群数量
      • N0:初始种群数量
      • λ:增长倍数 (大于1)
    • 实质:种群数量呈指数增长
  • “S”型曲线:
    • 条件:实际环境中 (资源有限、空间有限、存在天敌等)
    • K值 (环境容纳量):
      • 定义: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
      • 影响因素:环境资源、空间大小、天敌数量等
      • 应用:保护濒危物种,防治有害生物
    • 增长速率变化:
      • 初期:增长速率逐渐增大
      • 中期:增长速率最大,约为K/2时
      • 后期:增长速率逐渐减小,接近K值时增长速率接近于零

2. 种群数量的调节

  • 外源性调节:
    • 环境因素:气候、食物、天敌、疾病、人类活动等
    • 影响: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
  • 内源性调节:
    • 种群自身因素:种群密度、领域行为、内分泌调节等
    • 影响:种群密度过大时,个体间竞争加剧,生存压力增大,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升高

3. 种群数量波动和周期性波动

  • 种群数量波动: 在一定范围内,种群数量的上下波动。 受多种因素影响,如环境变化、资源供应、种间关系等。
  • 种群周期性波动: 在某些环境中,某些种群的数量呈现出周期性变化。 例如,草原上蝗虫数量的周期性爆发,森林中猞猁和雪兔数量的周期性波动。
  • 种间关系对波动的影响: 捕食者和猎物的种群数量常常呈现周期性波动。 捕食者数量的增加会抑制猎物数量的增长,而猎物数量的减少又会导致捕食者数量的下降。

三、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选择依据

  • 生物种类:
    • 植物:通常采用样方法
    • 活动范围小的动物、昆虫卵:通常采用样方法
    • 活动能力强的动物:通常采用标志重捕法
  • 环境特点:
    • 环境复杂、个体难以计数:采用样方法或标志重捕法估算
    • 环境简单、个体容易计数:可直接计数
  • 调查目的:
    • 了解种群数量的大致情况:采用估算方法
    • 精确研究种群数量:需要选择更精确的调查方法

四、种群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

  • 能量流动: 种群是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重要环节,通过摄食、生长、繁殖等过程,将能量传递给下一个营养级。
  • 物质循环: 种群参与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通过生物体的生长、死亡、分解等过程,实现物质的转化和循环利用。
  • 信息传递: 种群通过行为、化学物质等方式传递信息,影响种群内的个体行为和社会结构,也影响种群间的相互关系。
  • 调节生态平衡: 种群间的相互作用能够调节生态系统的平衡,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例如,捕食者对猎物数量的控制,能够防止猎物种群数量过度增长,维持生态系统的物种多样性。

五、人类活动对种群的影响

  • 正面影响:
    • 保护濒危物种:采取保护措施,提高种群数量
    • 控制有害生物:减少对农作物和人类健康的危害
  • 负面影响:
    • 过度捕捞:导致渔业资源衰竭,破坏生态系统
    • 环境污染:影响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导致种群数量下降
    •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威胁本地物种的生存

六、种群动态的实际应用

  • 农业生产:
    • 控制害虫种群数量,减少农作物损失
    • 合理利用渔业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 野生动物保护:
    • 了解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和分布,制定保护措施
    • 监测野生动物的种群动态,评估保护效果
  • 疾病防控:
    • 研究病原体的种群动态,制定有效的防控措施
    • 控制传播疾病的媒介生物种群数量,降低疾病传播风险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三上思维导图数学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