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衢道中思维导图

《三衢道中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三衢道中 (陆游)

分支一:背景信息

  • 作者:陆游
    • 字:务观
    • 号:放翁
    • 朝代:南宋
    • 身份:爱国诗人
    • 生平经历:抗金主张未被采纳,屡遭贬谪。
    • 作品风格:忧国忧民,豪放悲凉,但也常有田园情趣。
    • 其他代表作:《示儿》、《卜算子·咏梅》等。
  • 创作背景
    • 时间:乾道八年(1172年)
    • 地点:陆游由江西赴福建任职途中。
    • 原因:陆游罢官后,虽得起用,但并未受到重用,心境复杂。
    • 社会背景:南宋偏安一隅,金兵侵扰不断,抗金形势严峻。

分支二:诗歌原文

  • 梅子黄时日日晴,小溪泛尽却山行。
  • 绿阴不减来时路,添得黄鹂四五声。

分支三:内容解读 (第一句)

  • 梅子黄时日日晴
    • 季节:初夏时节 (梅子成熟,颜色由青转黄)
    • 天气:晴朗,阳光明媚。
    • 意境:描绘了江南特有的初夏景象,清新明丽。
    • 烘托:为下文的“小溪泛尽却山行”创造了舒适的自然环境。
    • 情感:诗人内心可能存在的愉悦之情,与即将开始的山行相对应。
    • “日日晴”:强调晴朗天气的持续,也暗示了诗人行程的顺利。
  • 小溪泛尽却山行
    • 行动:由水路转为陆路。
    • “泛”:以小舟漂流,体现了诗人悠闲的心情。
    • “尽”:水路行至尽头,必须上岸。
    • “却”:转折连词,表明由水路转为陆路。
    • “山行”:开始在山路上行走。
    • 连接:承接上句,描述行程的转变。
    • 情感:微带无奈,水路尽头,不得不开始较为辛苦的山路行走。

分支四:内容解读 (第二句)

  • 绿阴不减来时路
    • 视角:从山路上观察。
    • “绿阴”:茂盛的树木形成的绿荫。
    • “不减”:与来时一样浓密,遮天蔽日。
    • “来时路”:指水路,也暗示了之前的旅程。
    • 描写:运用侧面描写,突出山路的景色。
    • 作用:表达诗人对山路环境的赞赏,感受到绿阴带来的清凉舒适。
    • 情感:愉悦之情,绿阴带来舒适感,减轻了山行带来的疲劳。
  • 添得黄鹂四五声
    • 听觉:描写黄鹂的叫声。
    • “添得”:增添了,增加了。
    • “黄鹂”:一种鸟类,叫声清脆悦耳。
    • “四五声”:数量不多,但足以点缀环境。
    • 描写:运用听觉描写,使画面更生动。
    • 作用:增添了山路的生机和情趣,使旅途不再单调。
    • 情感:更加愉悦的心情,感受到大自然的美好。
    • “声”:与“绿阴”形成动静结合,使画面更有层次感。

分支五:艺术特色

  • 语言清新自然
    • 口语化:没有华丽的辞藻,朴实无华。
    • 简洁明快:用词准确,简练。
    • 富有生活气息:描写的都是生活中常见的景象。
  • 情景交融
    • 以景衬情:通过描写自然景色来表达诗人内心的情感。
    • 寓情于景:将情感融入到景物描写之中。
    • 环境烘托:晴朗的天气,茂盛的绿阴,清脆的鸟鸣,都烘托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 动静结合
    • “绿阴不减”:静态描写。
    • “黄鹂四五声”:动态描写。
    • 结合:动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生动形象。
  • 白描手法
    • 不加修饰:直接描写事物,不加过多渲染。
    • 抓住特征:抓住梅子黄、绿阴、黄鹂等景物的特征进行描写。

分支六:思想感情

  • 热爱自然
    • 诗人对江南秀丽的自然风光充满喜爱之情。
    • 即使贬谪途中,依然能发现并欣赏自然的美好。
  • 乐观旷达
    • 虽然身处逆境,但诗人仍然保持乐观的心态。
    • 从自然中汲取力量,排解内心的苦闷。
  • 恬淡闲适
    • 诗人追求一种恬淡闲适的生活。
    • 从这首诗中可以看出他安于现状,享受生活的心情。
  • 深层情感(可能的忧虑)
    • 虽然表面上是愉悦,但可能也隐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
    • 山行是实,也可能是人生道路的隐喻,前途未卜。

分支七:主题思想

  • 描绘了初夏江南山村恬静秀丽的风光,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思想感情,以及安于现状,享受生活的心情。

总结: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语言,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初夏江南山村图景,表达了诗人热爱自然、旷达乐观的情感,也可能隐藏着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通过对景物细致入微的描写,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江南山村的美丽与宁静。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图形的认识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