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吸收和消化的吸收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人体吸收和消化
I. 消化系统概述
- 定义: 将食物分解成可吸收的营养物质的过程。
- 主要器官:
- 口腔
- 咽
- 食道
- 胃
- 小肠
- 大肠
- 直肠
- 肛门
- 辅助器官:
- 唾液腺
- 肝脏
- 胆囊
- 胰腺
- 消化过程分类:
- 机械消化: 物理分解食物,增加表面积。
- 咀嚼 (口腔)
- 蠕动 (食道、胃、肠道)
- 胆汁乳化脂肪 (小肠)
- 胃的收缩和混合
- 化学消化: 使用酶分解食物分子。
- 碳水化合物分解 (淀粉酶)
- 蛋白质分解 (胃蛋白酶、胰蛋白酶)
- 脂肪分解 (脂肪酶)
- 核酸分解 (核酸酶)
- 机械消化: 物理分解食物,增加表面积。
- 消化系统的调控:
- 神经调控: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 激素调控:胃泌素、促胰液素、胆囊收缩素 (CCK)
II. 口腔和食道
- 口腔:
- 功能: 摄入食物、咀嚼、初步消化。
- 结构:
- 牙齿:机械消化,磨碎食物。
- 舌头:搅拌食物,辅助吞咽,味觉感受。
- 唾液腺:分泌唾液。
- 唾液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 润滑食物,利于吞咽。
- 杀菌作用 (溶菌酶)。
- 吞咽:
- 过程: 食物形成食团,被推入咽部。
- 协调: 软腭抬起,会厌封闭气管,防止食物进入呼吸道。
- 食道:
- 功能: 将食物从咽部运送到胃。
- 蠕动: 食道肌肉的波浪式收缩,推动食物前进。
- 下食道括约肌: 防止胃内容物反流。
III. 胃
- 功能: 储存食物、机械消化、化学消化、杀菌。
- 结构:
- 贲门:连接食道。
- 胃底:上部膨大部分。
- 胃体:主要部分。
- 胃窦:下部,连接十二指肠。
- 幽门:通过幽门括约肌与十二指肠连接。
- 胃液:
- 盐酸 (HCl):
- 激活胃蛋白酶原为胃蛋白酶。
- 杀灭细菌。
- 提供酸性环境。
- 胃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
- 粘液:保护胃壁免受胃酸和胃蛋白酶的侵蚀。
- 内因子:帮助吸收维生素B12。
- 盐酸 (HCl):
- 胃的机械消化: 胃壁肌肉的收缩和混合,将食物与胃液混合成食糜。
- 幽门括约肌: 控制食糜进入十二指肠的速度。
IV. 小肠
- 功能: 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场所。
- 结构:
- 十二指肠:接收来自胃的食糜,胆汁和胰液。
- 空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
- 回肠:吸收维生素B12和胆汁酸。
- 肠液:
- 含有多种消化酶,分解碳水化合物、蛋白质和脂肪。
- 胰液:
- 胰淀粉酶:分解淀粉为麦芽糖。
- 胰蛋白酶、糜蛋白酶:分解蛋白质为多肽和氨基酸。
- 脂肪酶:分解脂肪为甘油和脂肪酸。
- 碳酸氢钠:中和来自胃的酸性食糜。
- 胆汁:
- 由肝脏产生,储存在胆囊中。
- 乳化脂肪,增加脂肪酶的作用面积。
- 吸收:
- 绒毛:小肠内壁的突出结构,增加吸收面积。
- 微绒毛:绒毛上的微小突起,进一步增加吸收面积。
- 吸收机制:
- 简单扩散:脂溶性物质。
- 促进扩散:葡萄糖、氨基酸。
- 主动转运:葡萄糖、氨基酸、离子。
- 胞吞作用:免疫球蛋白 (婴儿)。
- 吸收的营养物质:
- 碳水化合物: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 蛋白质:氨基酸。
- 脂肪:甘油、脂肪酸、甘油一酯。
- 维生素:脂溶性维生素 (A, D, E, K) 和水溶性维生素 (B族、C)。
- 矿物质:钙、铁、钠、钾等。
- 水。
- 营养物质的运输:
- 葡萄糖、氨基酸:通过毛细血管进入血液,经肝门静脉进入肝脏。
- 脂肪酸、甘油一酯:被吸收后,重新合成甘油三酯,形成乳糜微粒,进入淋巴管,最终进入血液。
V. 大肠
- 功能: 吸收水分、电解质和一些维生素,储存粪便。
- 结构:
- 盲肠:连接回肠。
- 阑尾:盲肠上的小管状结构。
- 结肠: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
- 直肠:储存粪便。
- 肛门:排出粪便。
- 大肠菌群:
- 分解未消化的食物残渣。
- 合成维生素K和一些B族维生素。
- 产生气体 (甲烷、氢气、二氧化碳)。
- 粪便的形成: 未消化食物残渣、细菌、脱落的肠道细胞、水分等。
- 排便反射: 直肠扩张刺激排便反射,肛门括约肌松弛,排出粪便。
VI. 吸收的终末处理和代谢
- 肝脏的作用:
- 将吸收的葡萄糖转化为糖原储存。
- 将氨基酸转化为其他物质,如蛋白质或尿素。
- 解毒作用。
- 合成胆汁。
- 储存维生素和矿物质。
- 代谢药物。
- 能量代谢:
- 细胞呼吸:将葡萄糖、脂肪酸和氨基酸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 (ATP)。
- 基础代谢率 (BMR):维持生命活动所需的最低能量消耗。
- 食物热效应 (TEF):消化食物所需的能量消耗。
- 营养物质的储存:
- 糖原:储存在肝脏和肌肉中。
- 脂肪:储存在脂肪组织中。
- 蛋白质:不储存,用于构建和修复组织。
VII. 相关疾病
- 消化性溃疡:胃或十二指肠粘膜损伤。
- 腹泻:大肠吸收水分不足。
- 便秘:大肠蠕动减慢,水分吸收过多。
- 乳糖不耐受:缺乏乳糖酶,无法消化乳糖。
- 炎症性肠病 (IBD):克罗恩病、溃疡性结肠炎。
- 脂肪泻:脂肪消化或吸收不良。
- 胆结石:胆汁成分比例失调,形成结石。
VIII. 影响消化吸收的因素
- 饮食结构:食物种类、比例、烹饪方式。
- 年龄:消化功能随年龄下降。
- 压力:影响消化功能。
- 药物:某些药物会影响消化吸收。
- 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会影响消化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