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律方法思维导图
-
一、什么是法律方法
- 定义:法律工作者(法官、律师、学者等)在发现、理解、解释、补充和适用法律规范,以解决具体法律问题或进行法律研究时所遵循的思维路径、推理模式和操作规程的总称。
- 目的:
- 发现和确定法律规范的意义
- 填补法律漏洞
- 将抽象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案件事实
- 保证法律适用的统一性、公正性和可预测性
- 提升法律实践的理性水平
- 重要性:
- 法律职业技能的核心
- 保障司法公正的基础
- 推动法律科学发展
-
二、法律方法的渊源与基础
- 实在法规则: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法规等成文法
- 法律原则:指导法律解释和适用的基本准则(如诚实信用原则、比例原则、公序良俗等)
- 法律价值:法律追求或体现的根本目标(如公平、正义、自由、秩序、效率等)
- 案件事实:需要解决的具体纠纷或问题所涉及的客观情况
-
三、法律方法的步骤与过程
- 查找法律渊源:确定与案件事实相关的法律规范(包括法律条文、判例、习惯等)
- 法律解释:确定相关法律规范的含义
- 法律续造与漏洞填补(如需):在法律存在漏洞时,通过一定方法创设或完善规则
- 法律适用:将解释或续造后的法律规范适用于具体的案件事实,得出结论
- 法律论证:对适用法律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进行理性说明和辩护
-
四、法律解释方法
- 文义解释:
- 根据法律条文的字面含义、语法结构来理解法律。
- 包括文法解释(词语、句子结构)和语义解释(词语的通常或法律上的含义)。
- 是法律解释的首要步骤,但不能限于此。
- 体系解释:
- 将法律条文置于其所属的法律文件、法律部门乃至整个法律体系中,联系相关条文来理解其含义。
- 包括内部体系解释(同一法典/法律内部)和外部体系解释(不同法典/法律之间)。
- 强调法律体系的协调一致性。
- 历史解释:
- 考察法律规范制定时的历史背景、立法过程、立法者意图等来理解法律。
- 包括探究立法者的主观目的和法条的沿革历史。
- 目的解释(也称目的论解释或合目的性解释):
- 探寻法律规范所旨在实现的社会目的或功能来理解法律。
- 区分主观目的(立法者原初目的)和客观目的(法律规范在当前社会语境下应实现的目的)。
- 在现代社会尤其重要,使法律适应社会发展。
- 比较法解释:
- 借鉴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法律规定、解释经验来理解本国法律。
- 文义解释:
-
五、法律续造与漏洞填补
- 法律漏洞:实在法中缺乏解决某一特定法律问题所必需的规范,且这种缺乏是立法者非故意的,或虽有意但不合目的的。
- 初阶漏洞:立法时根本未预见的领域。
- 续造漏洞:法律制定后因社会发展或适用中出现的问题。
- 漏洞填补方法:
- 类推适用(类比推理):
- 将规定某一类似事项的法律规范适用于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事项。
- 法律类推:基于某一条款进行类推。
- 法律原则类推:基于某个法律原则进行类推。
- 要求事实之间具有可类比性,且目的上具有共通性。
- 当然解释(举重以明轻、举轻以明重):
- 某一事项既然已被规定,比其更重要或更次要的事项,根据常理当然应作相同或相反处理。
- 目的性扩张:
- 法条的字面含义窄于其所应实现的目的,将解释结论扩张至字面含义之外。
- 目的性限缩:
- 法条的字面含义宽于其所应实现的目的,将解释结论限缩于字面含义之内。
- 利益衡量:
- 在多种解释或适用方案中,权衡各方利益,选择最符合法律原则和价值的方案。
- 价值判断:
- 基于法律原则、基本价值和一般理性,对法律适用结果进行合目的性、合理性判断。
- 类推适用(类比推理):
- 法律漏洞:实在法中缺乏解决某一特定法律问题所必需的规范,且这种缺乏是立法者非故意的,或虽有意但不合目的的。
-
六、法律论证
- 定义:为法律决定(如判决、法律意见)提供理性根据,使其具有说服力和正当性。
- 内部证成:
- 法律推理在形式逻辑上是有效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 保证法律推理的逻辑严谨性。
- 外部证成:
- 法律推理的前提(包括大前提的有效性和小前提的真实性)本身是可证立的。
- 规则证成:证明所适用法律规则的正确性或选择该规则的合理性(主要依赖法律解释和续造方法)。
- 事实证成:证明案件事实的认定是准确可靠的(依赖证据规则和事实认定方法)。
- 论证类型:
- 形式论证:依赖逻辑推理规则。
- 实质论证:依赖法律原则、价值、政策、社会效果、伦理道德等。
-
七、法律方法的特征与原则
- 理性:强调逻辑推理、概念分析和体系思考。
- 客观性(追求):旨在减少主观臆断,达到相对确定和统一的结论。
- 实践性:直接服务于解决具体的法律问题。
- 可预测性:提高法律适用的稳定性和公民对法律后果的预期能力。
-
八、不同法系的法律方法差异(简述)
- 大陆法系:更强调成文法典的解释和体系化,推理模式偏向演绎。
- 英美法系:更强调判例的遵循与分析,推理模式偏向归纳和类比。
- 现代法律方法论倾向于融合两大法系的优点。
-
九、法律方法的意义
- 规范和指导法律实践活动。
- 提升法律职业的专业水平和公信力。
- 促进法律规范体系的完善和发展。
- 保障司法审判和行政执法的公正性。
- 培养法学生的法律思维能力。
-

法律方法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