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论思维导图

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意识、有目的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人类认识的唯一来源和最终目的。
1. 实践的定义
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过程。
2. 认识的定义
认识与客观规律相符合。
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
真理的标准:社会实践。
3. 真理的定义
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的正确与否,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
4. 检验真理的标准
一、 核心概念
定义:对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个别属性的认识。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特点:直接性、具体性。
局限性:片面性、不深刻性。
(1)感性认识
定义:对事物的本质、内部联系、普遍规律的认识。
形式:概念、判断、推理。
特点:间接性、抽象性。
作用:指导实践,预测未来。
(2)理性认识
占有大量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必要条件)。
经过思考、分析、综合,进行加工制作(决定性条件)。
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
(3)飞跃的条件
1. 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
正确的理论指导实践,可以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错误的理论指导实践,会造成损失,甚至失败。
(1)理论指导实践的重要性
必须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要防止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理论是否正确,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在实践中检验、发展和完善真理。
(3)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 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
由于受到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人的认识往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达到真理。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1)认识的反复性
客观世界是无限发展的,人的认识也必须不断发展,永无止境。
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2)认识的无限性
3. 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二、 认识的辩证运动
实践的对象和手段都是客观存在的物质。
实践的结果是改变客观存在的物质。
1. 客观物质性
实践是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体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人的认识和理论指导实践。
2. 主观能动性
实践是社会性的活动,受到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的制约。
不同时代、不同社会的人们进行着不同的实践活动。
3. 社会历史性
三、 实践的特点
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一切真知都是从实践中获得的。
1. 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课题,推动认识不断发展。
2. 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理论的正确与否,最终要经过实践的检验。
3. 检验真理的标准
实践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认识的目的是为了指导实践,改造世界。
4. 认识的最终目的
四、 实践的意义
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主观愿望出发。
反对主观主义和教条主义。
1.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
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
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在实践中认识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敢于实践,勇于创新。
3. 不断进行实践和探索
调查研究是获得感性材料的重要途径。
要深入实际,了解情况,掌握第一手资料。
4. 重视调查研究
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集中群众的智慧,进行正确的决策。
5. 群众路线
五、 方法论意义
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推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指导个人成长和发展。
对于各行各业的工作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理解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
六、 现实意义
《实践论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朝花夕拾思维导图图片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