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综述思维导图
-
定义与目的
- 定义
- 对某一研究主题已有文献的系统回顾、分析、评价与综合
- 非简单文献罗列,而是有逻辑的梳理与批判
- 目的
- 展示对研究领域的全面理解
- 识别已有的研究进展、理论、方法与成果
- 发现研究的不足、冲突或空白领域(Gap)
- 为自身研究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借鉴
- 论证自身研究的必要性、创新性与价值
- 将自身研究定位在整个学术版图中
- 定义
-
准备阶段
- 明确研究主题与范围
- 与论文核心问题紧密关联
- 范围既不过宽(难以深入)也不过窄(文献不足)
- 可从导师、课程或兴趣出发
- 确定核心关键词及扩展词
- 概念性关键词
- 方法论关键词
- 领域特定术语
- 同义词、相关词、缩写
- 利用索引词表(Thesaurus)
- 制定文献检索计划
- 选择检索平台/数据库(Web of Science, Scopus, CNKI, Google Scholar, JSTOR, 专业数据库等)
- 设定检索式(布尔逻辑:AND, OR, NOT)
- 限制条件(时间范围、文献类型、语言等)
- 记录检索过程(备忘、重复)
- 明确研究主题与范围
-
文献检索与管理
- 执行检索
- 多平台、多策略组合检索
- 追溯重要文献的引文(Forward Citation & Backward Citation)
- 关注核心作者、核心期刊
- 初步筛选
- 基于标题、摘要和关键词判断相关性
- 剔除明显不相关的文献
- 文献管理
- 使用文献管理软件(Zotero, Mendeley, EndNote等)建立个人文献库
- 统一管理文献信息(作者、年份、标题、期刊、摘要等)
- 文件命名规则、文件夹分类
- 执行检索
-
阅读与分析(批判性阅读)
- 精读核心文献
- 了解研究背景、研究问题、假设/目标
- 掌握研究方法、数据收集与分析过程
- 理解主要发现、结论与讨论
- 识别研究的贡献与局限性
- 归纳与分类
- 按照主题、时间、理论、方法等维度对文献进行分组
- 找出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相似点与不同点
- 识别该领域的主要流派、理论或观点
- 批判性评价
- 分析研究的优点与不足(方法、论证、数据等)
- 比较不同研究的结论,找出分歧或矛盾之处
- 评估文献对领域的贡献程度和影响力
- 发现文献中未能解决的问题或有待深入探讨的领域
- 精读核心文献
-
结构与写作
- 确定综述的逻辑结构
- 主题式结构(Topic-based)- 最常用
- 时间式结构(Chronological)
- 理论式结构(Theoretical)
- 方法式结构(Methodological)
- 综合结构
- 撰写各部分内容
- 引言(Introduction):简述研究背景、综述范围、目的及结构
- 主体(Body):
- 分主题展开讨论,而非简单罗列文献
- 组织文献,呈现该领域的不同观点、理论或进展
- 比较、对比和评价不同研究,指出其联系与差异
- 在论述过程中逐步揭示研究空白或问题
- 过渡段落保证行文流畅性
- 结论(Conclusion):
- 总结已有研究的主要发现和局限性
- 重申研究空白或有待解决的问题
- 指出未来研究方向或建议
- 强调自身研究的必要性与切入点
- 规范引用标注
- 选择合适的引用格式(APA, MLA, Chicago, IEEE等)并保持一致
- 确保文内引用与参考文献列表一一对应且信息准确无误
- 避免抄袭,确保原创性
- 确定综述的逻辑结构
-
修改与完善
- 检查结构与逻辑
- 章节划分是否合理、段落组织是否流畅
- 观点之间的过渡是否自然
- 检查内容深度与批判性
- 是否充分分析和评价了核心文献
- 是否清晰地揭示了研究空白或问题
- 是否有独立的思考和见解
- 检查语言表达
- 用词准确、句子通顺、表达清晰简洁
- 避免口语化和冗余信息
- 检查语法、拼写、标点错误
- 检查引用格式与参考文献列表
- 格式是否完全一致
- 信息是否准确、完整
- 请导师或同行审阅,获取反馈并修改
- 反复阅读,精益求精
- 检查结构与逻辑
-
常见问题与注意事项
- 避免成为文献的简单堆砌,要有自己的逻辑和分析
- 保持批判性思维,不盲从已有结论
- 突出研究空白或问题,引出自己的研究
- 引用准确规范,避免学术不端
- 控制综述篇幅,与论文整体要求相符
- 及时跟踪最新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