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大气思维导图

《地理大气思维导图》

I. 大气圈概述

A. 定义与范围

  1. 定义:包围地球的气体圈层。
  2. 范围:从地表向上延伸至约2000-3000公里。
  3. 主要组成:氮气、氧气、氩气、二氧化碳、微量气体(臭氧、水汽等)、尘埃等。

B. 垂直分层

  1. 对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对流运动显著,水汽和尘埃集中,天气现象复杂。
    • 高度:地表至约10-18公里(极地低,赤道高)。
    • 影响:直接影响人类生产生活。
  2. 平流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臭氧吸收紫外线),空气平稳,水平运动为主。
    • 高度:对流层顶至约50公里。
    • 影响:有利于高空飞行。
  3. 中间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递减,是大气层中最冷的区域。
    • 高度:平流层顶至约85公里。
    • 影响:可燃烧进入大气层的流星。
  4. 热层(电离层):

    • 特点:气温随高度升高,气体稀薄,电离层存在。
    • 高度:中间层顶至约500公里以上。
    • 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
  5. 外层:

    • 特点:气体密度极低,大气逐渐过渡到星际空间。
    • 高度:热层顶以上。

C. 大气的重要性

  1. 生命维持:提供氧气,二氧化碳参与光合作用。
  2. 气候调节:调节地表温度,维持适宜的气候环境。
  3. 阻挡辐射:吸收有害的太阳辐射。
  4. 传播声音:是声音传播的介质。
  5. 能量交换:促进地表与宇宙空间的能量交换。

II. 大气运动

A. 气压与风

  1. 气压: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 单位:百帕 (hPa)。
    • 分布:水平方向上的差异形成气压带、气压中心。
  2. 风:空气水平运动。

    • 成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风形成的主要原因。
    • 方向:从高气压指向低气压 (地转偏向力影响)。
    • 类型:
      • 全球性:季风、信风、西风。
      • 地方性:海陆风、山谷风。

B. 全球性大气环流

  1. 形成因素: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
  2. 模式:
    • 赤道低气压带:受热上升,多降雨。
    • 副热带高气压带:下沉气流,干燥少雨。
    • 副极地低气压带:冷暖气流交汇,多锋面降水。
    • 极地高气压带:寒冷下沉气流,干燥寒冷。
  3. 信风:
    • 方向:东北信风(北半球),东南信风(南半球)。
    • 影响:海洋环流、气候分布。
  4. 西风:
    • 方向:盛行于中纬度地区。
    • 影响:影响中纬度地区的天气系统。

C. 季风环流

  1. 成因: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中心季节性移动。
  2. 类型:
    • 东亚季风:夏季风来自海洋,带来降水;冬季风来自大陆,带来寒冷干燥。
    • 南亚季风:夏季风来自印度洋,带来丰沛降水;冬季风来自亚洲大陆,干燥少雨。
  3. 影响:降水季节分配,农业生产。

III. 天气系统

A. 锋面系统

  1. 冷锋: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移动。
    • 天气:降温、大风、降水。
    • 符号:蓝色三角形。
  2. 暖锋:暖气团主动向冷气团移动。
    • 天气:降温、降水。
    • 符号:红色半圆形。
  3. 准静止锋:冷暖气团势力相当,维持一段时间。
    • 天气:持续性降水。

B. 气旋与反气旋

  1. 气旋(低气压):
    • 气流:水平辐合上升。
    • 天气:多阴雨天气。
    • 例子:台风、温带气旋。
  2. 反气旋(高气压):
    • 气流:水平辐散下沉。
    • 天气:晴朗干燥。

C. 常见天气现象

  1. 降水:雨、雪、冰雹、霜。
  2. 云:积云、层云、卷云。
  3. 雾:贴近地面的云。
  4. 雷电:大气中的放电现象。

IV. 气候

A. 气候要素

  1. 气温:受纬度、地形、洋流、海陆分布等因素影响。
  2. 降水:受大气环流、地形、海陆位置等因素影响。
  3. 光照:受纬度、天气状况、地形等因素影响。

B.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1. 热带气候:

    • 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
    • 热带草原气候:干湿季明显。
    • 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雨季长。
    • 热带沙漠气候:干旱少雨。
  2. 温带气候:

    • 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夏季高温多雨。
    • 温带海洋性气候:温和湿润,全年多雨。
    • 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冷夏热,年温差大。
    • 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3. 寒带气候:

    • 亚寒带针叶林气候:冬季漫长寒冷,夏季短暂温凉。
    • 苔原气候:全年严寒,夏季短暂融化。
    • 冰原气候:全年冰雪覆盖。
  4. 高原山地气候:垂直变化显著,气候复杂。

C. 气候变化

  1. 自然原因:太阳活动、火山活动、地球轨道变化。
  2. 人为原因: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工业、农业、交通等)。
  3. 影响: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生态系统变化。
  4. 应对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适应气候变化。

V. 大气环境问题

A. 空气污染

  1. 主要污染物: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可吸入颗粒物(PM2.5、PM10)、臭氧。
  2. 来源:工业排放、交通运输、生活燃烧、扬尘。
  3. 危害:损害人体健康、影响动植物生长、破坏建筑物。
  4. 治理措施:控制污染源、使用清洁能源、植树造林、加强环境监管。

B. 酸雨

  1. 成因: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酸性气体排放,与雨水结合形成酸性降水。
  2. 危害:腐蚀建筑物、酸化土壤和水体、影响动植物生长。
  3. 治理措施:减少酸性气体排放、脱硫脱硝技术。

C. 臭氧层破坏

  1. 成因:氟氯烃等物质排放,破坏臭氧分子。
  2. 危害:紫外线辐射增强,损害人体健康,影响生态系统。
  3. 治理措施:禁用和限制氟氯烃等物质的使用。

D. 温室效应加剧

  1. 成因: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增加,导致地球表面温度升高。
  2. 危害:气候变化、海平面上升、极端天气事件增加。
  3. 治理措施: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植树造林。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旋转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