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思维导图

定义: 由物体振动产生。
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
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
实例:音叉、扬声器、声带、琴弦。
振动体:
停止发声: 物体振动停止。
人耳听到的频率范围: 20Hz ~ 20000Hz (可听声)
1. 声音的产生:
定义:能够传播声音的物质。
种类:固体、液体、气体。
真空不能传声。(重要考点)
介质:
定义:声音在介质中传播的速度。
影响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空气中声速:约340m/s (15℃)。
固体 > 液体 > 气体 (一般情况)
温度越高,声速越快。
声速:
声波:声音以波的形式传播。
纵波:声波是纵波。(理解: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相同)
传播形式:
定义:声音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人耳与障碍物距离足够远(至少大于17米,保证反射声和原声之间的时间间隔大于0.1秒)。
听到回声的条件:
测量距离(例如:利用声呐探测海底深度)
增强原声(例如:剧院设计)
应用:
回声:
2. 声音的传播:
过程: 外界的声波→耳廓→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大脑。
传导性耳聋:鼓膜或听小骨受损。
神经性耳聋:听觉神经受损。
耳聋:
骨传导: 声音通过头骨、颌骨传到听觉神经,引起听觉。(例如:贝多芬失聪后咬住木棍听钢琴声)。
双耳效应: 人类可以通过双耳判断声源的方向。
3. 人耳的听声:
一、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定义: 声音的高低。
决定因素: 频率。
定义:物体在1秒内振动的次数。
单位:赫兹 (Hz)。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频率:
超声波: 频率高于20000Hz的声波。(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
次声波: 频率低于20Hz的声波。(地震、海啸会产生次声波)
1. 音调:
定义: 声音的强弱或大小。
决定因素: 振幅。
定义:物体振动的幅度。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距离越远,响度越小。
振幅:
单位: 分贝 (dB)。
2. 响度:
定义: 声音的品质或特色。
决定因素: 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因素。(例如: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音色不同)
作用: 辨别不同的发声体。
重要性: 音色是声音的“身份证”。
3. 音色:
二、声音的特性
医生听诊。
利用声呐探测鱼群。
蝙蝠利用超声波导航。
地震预警系统利用次声波。
雷声预示下雨。
实例:
要点: 利用声音的各种特性来获取信息。
1. 声音传递信息:
超声波清洗器。
超声波碎石。
共鸣现象(利用声波使物体振动)。
声波武器。
实例:
要点: 利用声波的振动能量。
2. 声音传递能量:
三、声的利用
工业噪声:机器运转产生的噪声。
交通噪声:汽车、飞机等交通工具产生的噪声。
生活噪声:人们活动产生的噪声。
1. 噪声的来源:
单位:分贝 (dB)。
影响休息和睡眠:30-40dB
影响工作和学习:超过70dB
损伤听力:超过90dB
2. 噪声的等级:
影响听力。
影响睡眠。
影响工作和学习效率。
对身心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3. 噪声的危害:
使用低噪声设备。
安装消声器。
禁止鸣笛。
在声源处减弱:
植树造林。
安装隔音墙。
关闭门窗。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
佩戴耳塞。
远离噪声源。
在人耳处减弱:
4. 噪声的控制:
提高公众对噪声危害的认识。
遵守噪声控制规定。
共同创造安静和谐的生活环境。
5. 环保意识:
四、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中心主题:声的世界
《物理八年级全一册第三章声的世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相交线与平行线思维导图七下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