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思维导图
一、文言实词
-
A. 一词多义
- (1)概念:一个词具有多个意义。
- (2)辨析方法:
- ① 语境分析法: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词义。
- ② 本义引申法:由本义推导出引申义。
- ③ 通假推断法:根据通假关系来确定词义。
- ④ 结构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确定词义。
- (3)常见例子:
- “顾”:看;拜访;考虑。
- “引”:拉;延;退。
- “疾”:病;快;痛恨。
- “遗”:遗失;赠送;留下。
- “去”:离开;距离;去除。
- “适”:到;适合;恰好。
-
B. 古今异义
- (1)概念:词语的意义古今不同。
- (2)类型:
- ① 词义扩大:如“江”、“河”。
- ② 词义缩小:如“妻子”、“亲戚”。
- ③ 词义转移:如“涕”、“走”。
- ④ 感情色彩变化:如“谤”、“卑鄙”。
- (3)辨析方法:
- 查阅工具书。
- 结合语境比较。
- (4)常见例子:
-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汤羹。
-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 “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
C. 词类活用
- (1)概念:某些词临时改变其语法功能。
- (2) 类型:
- ①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 ② 名词活用为状语:如“日夜望将军至”。
- ③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
- 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
- ⑤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 (3)判断依据:
- 看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 结合语境分析其意义是否符合常规。
-
D. 通假字
- (1)概念:古代书写者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别的字代替本字。
- (2)特点:音同或音近。
- (3)判断方法:
- 从音入手,寻找音同或音近的字。
- 结合语境,看替换后的意义是否通顺。
- (4)常见例子:
- “说” 通 “悦”
- “知” 通 “智”
- “反” 通 “返”
- “要” 通 “邀”
- “卒” 通 “猝”
二、文言虚词
-
A. 常见虚词
- (1)“之”:
- ① 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 ② 助词: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无实义);调整音节。
- ③ 动词:往、到。
- (2)“其”:
- ① 代词: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其中。
- ② 语气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 (3)“而”:
- ① 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修饰、假设、因果关系。
- ② 代词:你、你的。
- (4)“以”:
- ① 介词:用、凭借、按照、因为。
- ② 连词:表目的、顺承、结果。
- ③ 副词:通“已”,已经。
- (5)“于”:
- ① 介词:在、到、从、对、向、比。
- (6)“焉”:
- ① 代词:哪里、怎么。
- ② 语气词:常用于句末,表反问、疑问等语气。
- ③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 (7)“乎”:
- ① 语气词:表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 ② 介词:相当于“于”。
- (8)“也”:
- ① 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 (1)“之”:
-
B. 用法辨析
- (1)根据语境判断: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分析虚词在句中的作用。
- (2)代入法:将不同的用法代入句子中,看哪种用法最符合句意。
- (3)对比法:将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
三、文言句式
-
A. 判断句
- (1)形式:
- ① 用“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② 用副词“乃”、“即”、“则”、“皆”、“为”等表判断:如“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③ 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
- (2)翻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 (1)形式:
-
B. 被动句
- (1)形式:
- ① 用“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 ② 用“见”、“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 ③ 用“为”、“为……所……”表被动:如“为天下笑”、“为所吞灭”。
- ④ 用“被”表被动:如“兵挫地削,而工于心计者,固人被之也”。
- ⑤ 无标志被动句:如“蔓草犹不可除”。
- (2)翻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
- (1)形式:
-
C. 倒装句
- (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前置。
- (2)宾语前置:
- ①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 ②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也”。
- ③ 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3)定语后置:
- ① “中心词 + 之 + 定语”:如“马之千里者”。
- ② “中心词 + (以) + 定语”:如“计之所出也”。
- ③ “中心词 + 定语 +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4)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 ① 介词结构“于……”、“以……”等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如“试于君”、“生乎吾前”。
-
D. 省略句
- (1)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 (2)省略谓语:多见于对话中。
- (3)省略宾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
- (4)省略介词:如“(在)河之南”、“(自)余幼时”。
-
E. 固定句式
- (1)“……者……也”:表示判断。
- (2)“何……之有?”:有什么……呢?
- (3)“如……何?”、“奈……何?”:把……怎么样?
- (4)“所以……”:……的原因、……的根据;用来……的方法。
- (5)“无乃……乎?”:恐怕……吧?
四、文言翻译
-
A. 翻译原则:信、达、雅
- (1)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删。
- (2)达:语句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 (3)雅:文字优美,富有文采。
-
B. 翻译方法
- (1)留:保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官名、度量衡单位等。
- (2)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 (3)换:替换古今异义的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语等。
- (4)删: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句首的“夫”、发语词等)。
- (5)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倒装句)。
- (6)译: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将文言句式译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
C. 翻译步骤
-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 (2)断句,划分句子成分。
- (3)找出关键词语,确定其含义。
- (4)运用“留、补、换、删、调、译”等方法进行翻译。
- (5)检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语句是否通顺流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