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思维导图

  *   (1)概念:一个词具有多个意义。
  *   (2)辨析方法:
      *   ① 语境分析法:根据具体的语言环境来确定词义。
      *   ② 本义引申法:由本义推导出引申义。
      *   ③ 通假推断法:根据通假关系来确定词义。
      *   ④ 结构分析法:根据词语在句中的位置和作用来确定词义。
  *   (3)常见例子:
      *   *“顾”*:看;拜访;考虑。
      *   *“引”*:拉;延;退。
      *   *“疾”*:病;快;痛恨。
      *   *“遗”*:遗失;赠送;留下。
      *   *“去”*:离开;距离;去除。
      *   *“适”*:到;适合;恰好。
  *   (1)概念:词语的意义古今不同。
  *   (2)类型:
      *   ① 词义扩大:如“江”、“河”。
      *   ② 词义缩小:如“妻子”、“亲戚”。
      *   ③ 词义转移:如“涕”、“走”。
      *   ④ 感情色彩变化:如“谤”、“卑鄙”。
  *   (3)辨析方法:
      *   查阅工具书。
      *   结合语境比较。
  *   (4)常见例子:
      *   *“走”*:古义为跑,今义为行走。
      *   *“汤”*:古义为热水,今义为汤羹。
      *   *“牺牲”*:古义指祭祀用的牲畜,今义指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
      *   *“交通”*:古义指交错相通,今义指运输事业。
  *   (1)概念:某些词临时改变其语法功能。
  *   (2) 类型:
      *   ① 名词活用为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
      *   ② 名词活用为状语:如“日夜望将军至”。
      *   ③ 动词活用为名词:如“追亡逐北”。
      *   ④ 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如“亲贤臣,远小人”。
      *   ⑤ 形容词活用为名词:如“将军身被坚执锐”。
  *   (3)判断依据:
      *   看其在句中充当的成分。
      *   结合语境分析其意义是否符合常规。
  *   (1)概念:古代书写者因音同或音近而借用别的字代替本字。
  *   (2)特点:音同或音近。
  *   (3)判断方法:
      *   从音入手,寻找音同或音近的字。
      *   结合语境,看替换后的意义是否通顺。
  *   (4)常见例子:
      *   *“说”* 通 *“悦”*
      *   *“知”* 通 *“智”*
      *   *“反”* 通 *“返”*
      *   *“要”* 通 *“邀”*
      *   *“卒”* 通 *“猝”*
一、文言实词
  *   (1)*“之”*:
      *   ① 代词:代人、代物、代事。
      *   ② 助词:结构助词(的);语气助词(无实义);调整音节。
      *   ③ 动词:往、到。
  *   (2)*“其”*:
      *   ① 代词:他的、他们的、它的、它们的;其中。
      *   ② 语气词:表推测、反问、祈使等语气。
  *   (3)*“而”*:
      *   ① 连词:表并列、递进、承接、转折、修饰、假设、因果关系。
      *   ② 代词:你、你的。
  *   (4)*“以”*:
      *   ① 介词:用、凭借、按照、因为。
      *   ② 连词:表目的、顺承、结果。
      *   ③ 副词:通“已”,已经。
  *   (5)*“于”*:
      *   ① 介词:在、到、从、对、向、比。
  *   (6)*“焉”*:
      *   ① 代词:哪里、怎么。
      *   ② 语气词:常用于句末,表反问、疑问等语气。
      *   ③ 兼词: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
  *   (7)*“乎”*:
      *   ① 语气词:表疑问、反问、感叹等语气。
      *   ② 介词:相当于“于”。
  *   (8)*“也”*:
      *   ① 语气词:表判断、陈述、疑问、感叹等语气。
  *   (1)根据语境判断:结合具体的语句环境,分析虚词在句中的作用。
  *   (2)代入法:将不同的用法代入句子中,看哪种用法最符合句意。
  *   (3)对比法:将含有相同虚词的句子进行对比,找出它们的异同。
二、文言虚词
  *   (1)形式:
      *   ① 用“者”、“也”表判断: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   ② 用副词“乃”、“即”、“则”、“皆”、“为”等表判断:如“此乃岳阳楼之大观也”。
      *   ③ 无标志判断句:如“刘备,天下枭雄”。
  *   (2)翻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是”。
  *   (1)形式:
      *   ① 用“于”表被动:如“受制于人”。
      *   ② 用“见”、“见……于……”表被动:如“臣诚恐见欺于王”。
      *   ③ 用“为”、“为……所……”表被动:如“为天下笑”、“为所吞灭”。
      *   ④ 用“被”表被动:如“兵挫地削,而工于心计者,固人被之也”。
      *   ⑤ 无标志被动句:如“蔓草犹不可除”。
  *   (2)翻译:相当于现代汉语的“被”。
  *   (1)主谓倒装:为了强调谓语,将谓语前置。
  *   (2)宾语前置:
      *   ① 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
      *   ② 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未之有也”。
      *   ③ 用“之”或“是”将宾语提前: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3)定语后置:
      *   ① “中心词 + 之 + 定语”:如“马之千里者”。
      *   ② “中心词 + (以) + 定语”:如“计之所出也”。
      *   ③ “中心词 + 定语 + 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   (4)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后置):
      *   ① 介词结构“于……”、“以……”等放在谓语动词后面作补语。如“试于君”、“生乎吾前”。
  *   (1)省略主语: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
  *   (2)省略谓语:多见于对话中。
  *   (3)省略宾语:需要根据上下文语境判断。
  *   (4)省略介词:如“(在)河之南”、“(自)余幼时”。
  *   (1)“……者……也”:表示判断。
  *   (2)“何……之有?”:有什么……呢?
  *   (3)“如……何?”、“奈……何?”:把……怎么样?
  *   (4)“所以……”:……的原因、……的根据;用来……的方法。
  *   (5)“无乃……乎?”:恐怕……吧?
三、文言句式
  *   (1)信:忠实于原文,不歪曲、不遗漏、不随意增删。
  *   (2)达:语句通顺流畅,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
  *   (3)雅:文字优美,富有文采。
  *   (1)留:保留人名、地名、年号、国号、官名、度量衡单位等。
  *   (2)补:补出省略的成分(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
  *   (3)换:替换古今异义的词语、通假字、词类活用的词语等。
  *   (4)删:删除没有实际意义的虚词(句首的“夫”、发语词等)。
  *   (5)调:调整语序,使之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倒装句)。
  *   (6)译:将单音节词译为双音节词,将文言句式译为现代汉语的句式。
  *   (1)通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   (2)断句,划分句子成分。
  *   (3)找出关键词语,确定其含义。
  *   (4)运用“留、补、换、删、调、译”等方法进行翻译。
  *   (5)检查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语句是否通顺流畅。
四、文言翻译
文言文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149 150 151 152 153 154 155 156 157 158 159 160 161 162 163 164 165 166 167 168 169 170 171 172 173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经纬网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