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治史思维导图

《中国政治史思维导图》

一、先秦时期 (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221年)

A. 夏朝 (公元前2070年 - 公元前1600年)

  • 1. 特点:
    • 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
    • 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
    • 初步的国家机构出现。
  • 2. 政治制度:
    • 中央:王室掌握最高权力。
    • 地方:分封制雏形,对诸侯进行统治。

B. 商朝 (公元前1600年 - 公元前1046年)

  • 1. 特点:
    • 神权色彩浓厚。
    • 青铜文明发达。
    • 残酷的奴隶制度。
  • 2. 政治制度:
    • 中央:王权加强,设官分职。
    • 地方:方国联盟,中央对地方控制力有限。
    • 占卜文化:凡事依赖占卜,影响政治决策。

C. 西周 (公元前1046年 - 公元前771年)

  • 1. 特点:
    • 分封制鼎盛。
    • 礼乐制度完善。
    • 等级森严的社会结构。
  • 2. 政治制度:
    • 分封制: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需向周天子进贡并提供军事支持。
    • 宗法制: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维护政治等级。
    • 礼乐制度:规范社会秩序,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
  • 3. 重要事件:
    • 武王伐纣:推翻商朝的统治。
    • 周公辅政:稳定西周初期的政局。
    • 国人暴动:社会矛盾激化,西周走向衰落。

D. 春秋战国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221年)

  • 1. 春秋时期 (公元前770年 - 公元前476年)
    • a. 特点:
      • 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 社会变革加速,旧制度瓦解。
      • “礼崩乐坏”。
    • b. 政治制度:
      • 诸侯争霸:强大的诸侯国控制政治局势。
      • 兼并战争:诸侯国之间相互攻伐,领土扩张。
    • c. 重要人物:
      • 齐桓公:首霸,尊王攘夷。
      • 晋文公:城濮之战获胜,奠定晋国霸主地位。
  • 2. 战国时期 (公元前475年 - 公元前221年)
    • a. 特点:
      • 七雄并立,争夺天下。
      • 社会改革深入,各国变法。
      • 兼并战争更加激烈。
    • b. 政治制度:
      • 各国变法:旨在富国强兵,增强军事实力。
      • 官僚政治:取代世卿世禄制。
    • c. 重要人物:
      • 商鞅:秦国变法,使秦国成为最强大的国家。
      • 苏秦、张仪:合纵连横,为各国争取外交优势。
    • d. 学术思想:
      • 儒家:孔子、孟子,提倡仁政、德治。
      • 道家:老子、庄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应自然。
      •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
      • 法家:韩非子,主张依法治国、严刑峻法。

二、秦汉时期 (公元前221年 - 公元220年)

A. 秦朝 (公元前221年 - 公元前206年)

  • 1. 特点:
    •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
    • 短命王朝,统治残酷。
  • 2. 政治制度:
    • 中央集权制: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
    • 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三公九卿,分掌行政、军事、监察等事务。
    • 郡县制:地方实行郡县制,由中央直接管辖。
    • 法律严苛:实行严刑峻法,压制人民的反抗。
  • 3. 重要事件:
    • 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
    • 焚书坑儒:压制思想,维护统治。
    • 修建长城:防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
    • 陈胜吴广起义:引发秦末农民起义,加速了秦朝的灭亡。

B. 汉朝 (公元前202年 - 公元220年)

  • 1. 西汉 (公元前202年 - 公元8年)
    • a. 特点:
      • 休养生息,经济逐渐恢复。
      • 中央集权加强,削弱诸侯势力。
      • 儒家思想成为统治思想。
    • b. 政治制度:
      • 郡国并行制:初期实行郡国并行制,后逐步削弱诸侯势力。
      • 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封地。
      • 刺史制度: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察。
      • 察举制:选拔官员的制度。
      • 独尊儒术: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 c. 重要人物:
      • 汉高祖刘邦:建立西汉王朝。
      • 汉文帝、汉景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史称“文景之治”。
      •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开疆拓土,使西汉达到鼎盛。
  • 2. 新朝 (公元8年 - 公元23年)
    • a. 特点:
      • 王莽改制失败,社会矛盾激化。
  • 3. 东汉 (公元25年 - 公元220年)
    • a. 特点:
      • 光武中兴,政局相对稳定。
      • 豪强地主势力膨胀。
      • 宦官外戚专权,政治腐败。
    • b. 政治制度:
      • 光武帝加强皇权,抑制豪强势力。
      • 察举制弊端显现,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现象。
    • c. 重要事件:
      • 黄巾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王朝的统治。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公元220年 - 公元589年)

A. 三国时期 (公元220年 - 公元280年)

  • 1. 魏 (公元220年 - 公元265年)
    • a. 政治制度:
      • 曹魏建立,推行九品中正制选拔官员。
  • 2. 蜀 (公元221年 - 公元263年)
    • a. 政治制度:
      • 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 3. 吴 (公元229年 - 公元280年)
    • a. 政治制度:
      • 孙权建立吴国政权。

B. 西晋 (公元266年 - 公元316年)

  • 1. 特点:
    • 短暂统一后,迅速衰落。
    • 八王之乱:加剧了社会动荡。

C. 东晋十六国 (公元317年 - 公元420年)

  • 1. 特点:
    • 北方少数民族内迁,建立多个政权。
    • 东晋偏安江南。
    • 玄学兴起。
  • 2. 政治制度:
    • 门阀政治:士族掌握政治权力。

D. 南北朝 (公元420年 - 公元589年)

  • 1. 南朝 (公元420年 - 公元589年)
    • a. 政权更迭:
      • 宋、齐、梁、陈四个朝代。
    • b. 特点:
      • 门阀政治延续。
  • 2. 北朝 (公元386年 - 公元581年)
    • a. 政权更迭:
      • 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五个朝代。
    • b. 特点:
      • 北魏孝文帝改革:推行汉化政策。
  • 3. 政治特点:
    •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 民族融合加速。
    • 佛教盛行。

四、隋唐时期 (公元581年 - 公元907年)

A. 隋朝 (公元581年 - 公元618年)

  • 1. 特点:
    •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统一。
    • 大兴土木,徭役繁重。
    • 短命王朝。
  • 2. 政治制度:
    • 三省六部制:完善了中央的行政体系。
    • 科举制:打破了门阀垄断,选拔人才。
    • 府兵制:保证了军队的兵源。
  • 3. 重要事件:
    • 开凿大运河:加强了南北方的经济联系。
    • 隋炀帝的暴政:导致隋朝的灭亡。

B. 唐朝 (公元618年 - 公元907年)

  • 1. 特点:
    • 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
    • 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对外开放。
  • 2. 政治制度:
    • 三省六部制:进一步完善。
    • 科举制: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
    • 均田制、租庸调制: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 完善的法律体系:《唐律疏议》。
  • 3. 重要事件:
    • 贞观之治:唐太宗的统治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
    • 开元盛世:唐玄宗统治前期,经济繁荣,文化昌盛。
    • 安史之乱: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
    • 藩镇割据:地方势力坐大,威胁中央的统治。

五、五代十国时期 (公元907年 - 公元960年)

  • 1. 特点:
    • 政权更迭频繁,社会动荡。
    • 地方割据势力强大。

六、宋辽金元时期 (公元960年 - 公元1368年)

A. 北宋 (公元960年 - 公元1127年)

  • 1. 特点:
    • 重文轻武,加强中央集权。
    • 商品经济发展,文化繁荣。
    • 积贫积弱,军事力量薄弱。
  • 2. 政治制度:
    • 中央集权: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文官政治:重用文官,抑制武将。
    • 科举制:进一步完善。
  • 3. 重要事件:
    • 杯酒释兵权:赵匡胤巩固皇权的措施。
    • 王安石变法:旨在富国强兵,但最终失败。
    • 靖康之耻:北宋灭亡,徽、钦二帝被俘。

B. 辽 (公元907年 - 公元1125年)

  • 1. 特点:
    • 契丹族建立。
    • 实行南北面官制度。

C. 金 (公元1115年 - 公元1234年)

  • 1. 特点:
    • 女真族建立。
    • 逐渐汉化。

D. 南宋 (公元1127年 - 公元1279年)

  • 1. 特点:
    • 偏安江南,经济发展。
    • 抗金斗争。
  • 2. 重要人物:
    • 岳飞:抗金名将。
    • 秦桧:主和派代表人物。

E. 元朝 (公元1271年 - 公元1368年)

  • 1. 特点:
    • 蒙古族建立。
    • 疆域辽阔,实行民族等级制度。
  • 2. 政治制度:
    • 行省制度: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 民族等级制度:蒙古人享有特权。
  • 3. 重要事件:
    • 忽必烈建立元朝。
    • 元末农民起义:推翻元朝的统治。

七、明清时期 (公元1368年 - 公元1912年)

A. 明朝 (公元1368年 - 公元1644年)

  • 1. 特点:
    • 君主专制加强。
    • 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 2. 政治制度:
    • 废丞相,六部直属皇帝:进一步加强皇权。
    • 设立内阁: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 设立锦衣卫、东厂:加强对臣民的监视。
  • 3. 重要事件:
    • 朱元璋建立明朝。
    • 靖难之役:朱棣夺取皇位。
    • 郑和下西洋:加强了与海外的联系。
    • 张居正改革:挽救了明朝的统治危机。
    • 李自成起义: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B. 清朝 (公元1644年 - 公元1912年)

  • 1. 特点:
    • 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 闭关锁国,逐渐落后于世界。
  • 2. 政治制度:
    • 设立军机处:进一步加强皇权。
    • 八旗制度:维护满族统治。
    • 文字狱:压制思想,维护统治。
  • 3. 重要事件:
    • 清军入关,建立清朝。
    • 康乾盛世:清朝的鼎盛时期。
    • 鸦片战争: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 太平天国运动:农民起义。
    • 洋务运动:地主阶级自救运动。
    • 戊戌变法: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 义和团运动:农民反帝爱国运动。
    •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等数学知识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