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图
- 定义与化学性质
- 化学名: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ASA)
- 分子式:C9H8O4
- 结构特点:含有乙酰基的水杨酸衍生物,水杨酸通过酚羟基被乙酰化
- 物理性质: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酸,难溶于水
- 分类: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
- 历史沿革
- 古文明:柳树皮和杨树皮提取物用于镇痛解热 (含水杨苷)
- 1828年:从柳树中分离出水杨苷
- 1838年:水杨苷水解得到水杨醇和葡萄糖;水杨醇氧化得到水杨酸
- 1853年:法国化学家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首次合成乙酰水杨酸,但未纯化和推广
- 1897年:德国拜耳公司化学家Felix Hoffmann重新合成并纯化乙酰水杨酸,发现其副作用小于水杨酸
- 1899年:拜耳公司将乙酰水杨酸命名为"Aspirin"并开始作为药物生产销售
- 20世纪至今:成为全球最广泛使用的药物之一,新的药理作用(抗血小板)被发现
- 作用机制
- 核心机制: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 (Cyclooxygenase, COX) 活性
- COX是合成前列腺素 (Prostaglandins, PGs) 和血栓素 (Thromboxanes, TXs) 的关键酶
- 阿司匹林通过乙酰化作用,共价结合并不可逆地抑制COX酶 (主要是Serine残基)
- COX的亚型
- COX-1:组成型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维持生理功能(如胃粘膜保护、肾血流调节、血小板聚集等)
- 阿司匹林抑制COX-1导致胃肠道副作用、延长出血时间
- COX-2:主要由炎症刺激诱导表达,在炎症部位大量产生,合成介导炎症、疼痛、发热的前列腺素
- 阿司匹林抑制COX-2发挥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 COX-1:组成型酶,广泛存在于多种组织,维持生理功能(如胃粘膜保护、肾血流调节、血小板聚集等)
- 药理作用的产生
- 抗炎:通过抑制COX-2减少炎症介质PGE2等合成,减轻炎症反应
- 镇痛:抑制PGE2等致痛物质的合成和释放,降低痛觉感受器对疼痛刺激的敏感性
- 解热:抑制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PGE2的合成和释放,促进散热,降低升高的体温
- 抗血小板聚集:通过抑制血小板中COX-1,阻断血栓素A2 (TXA2) 的合成(血小板缺乏细胞核无法合成新的COX-1),TXA2是强的血小板聚集剂和血管收缩剂。此作用持续血小板的整个生命周期 (约7-10天),低剂量即可有效。
- 核心机制: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 (Cyclooxygenase, COX) 活性
- 临床应用 (适应症)
- 镇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痛经、关节痛
- 解热:用于治疗普通感冒或流行性感冒引起的发热
- 抗炎: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风湿性疾病,通常需要较大剂量
-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 (主要使用低剂量,75-150mg/日)
- 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治疗和二级预防
-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 缺血性卒中 (脑梗死) 的二级预防
-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预防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后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术后
- 高危人群的心血管事件一级预防 (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等,需评估出血风险与获益)
- 其他应用 (部分尚在研究或特定情况下使用)
- 川崎病 (特定剂量,需监测血药浓度)
- 子痫前期预防 (高危孕妇,孕中期开始)
- 结直肠癌等某些癌症的预防 (长期低剂量,尚有争议)
- 不良反应 (副作用)
-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和重要
- 消化不良、恶心、呕吐、腹痛
- 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
- 胃肠道出血(隐性或显性)、穿孔(严重)
- 风险因素:高剂量、长期使用、合并使用其他NSAIDs、糖皮质激素、抗凝药、有消化道溃疡史、老年人
- 出血风险:
- 由于抑制血小板功能,可能延长出血时间
- 表现为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 增加手术或外伤后出血风险
- 过敏反应:
- 皮疹、荨麻疹、瘙痒
- 血管性水肿
- 阿司匹林不耐受性哮喘(诱发支气管痉挛)
- 极少数发生过敏性休克
- 水杨酸反应/中毒 (剂量过大或长期使用累积)
- 轻度/早期:头晕、耳鸣、听力减退、恶心、呕吐、腹泻、出汗
- 中度/重度:呼吸急促、过度换气、代谢性酸中毒、呼吸性碱中毒、意识障碍、抽搐、心律失常、肝肾功能异常
- 瑞氏综合征 (Reye's Syndrome):儿童和青少年在病毒感染(尤其水痘、流感)恢复期使用阿司匹林,可能引起急性脑病和脂肪肝,致死率高。因此,儿童发热通常禁用阿司匹林。
- 肝肾功能损害: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转氨酶升高、间质性肾炎等
-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和重要
- 禁忌症
- 已知对阿司匹林或水杨酸类药物、其他NSAIDs过敏者 (特别是阿司匹林不耐受性哮喘)
- 活动性消化道溃疡或出血
- 有消化道出血或穿孔病史 (与NSAID相关)
- 严重的肝功能损害
- 严重的肾功能损害
- 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 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症)
- 近期或计划进行的高出血风险手术 (通常需术前停药)
- 妊娠晚期 (可能延长孕期和产程,增加母婴出血风险,导致胎儿动脉导管早闭)
- 哺乳期 (少量分泌入乳汁)
- 儿童和青少年在患有病毒感染时 (瑞氏综合征风险)
- 药物相互作用
- 其他NSAIDs:协同增加胃肠道刺激、溃疡和出血风险
- 抗凝血药 (如华法林、肝素):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 抗血小板药 (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增加出血风险
- 糖皮质激素:协同增加胃肠道溃疡和出血风险
-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
- 甲氨蝶呤 (Methotrexate):阿司匹林可能抑制其肾脏排泄,增加甲氨蝶呤毒性
- 利尿剂 (如呋塞米):可能减弱利尿效果
-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ACEI) / 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 (ARBs):可能减弱降压效果,并增加肾损害风险
- 丙磺舒 (Probenecid) / 苯溴马隆:阿司匹林大剂量可能拮抗这些促尿酸排泄药的作用
- 某些降糖药:可能增强降糖效果 (需监测血糖)
- 剂量与用法
- 常用剂型:普通片、肠溶片、缓释片、泡腾片、栓剂
- 镇痛/解热:成人常用剂量每次300-600mg,每日3-4次,根据需要服用,但不宜长期或大量使用
- 抗炎:成人常用剂量每日3-6g (分次服用),根据病情调整,需要医生指导
- 抗血小板:成人常用剂量每日75-150mg (通常为100mg),每日一次,长期服用
- 儿童剂量:需根据体重和年龄计算,且应严格遵医嘱,特别是抗炎和抗血小板用于川崎病等特殊情况
- 服用方法:普通片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刺激;肠溶片应整片吞服,不宜嚼碎,通常空腹或餐前服用以减少胃内停留时间
- 现代展望与研究方向
-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更精细化评估:根据个体出血风险和获益进行选择
- 肿瘤预防研究:特别是结直肠癌、食管癌等,探索最佳剂量、疗程和适用人群
- 新的阿司匹林制剂开发:旨在减少胃肠道副作用 (如含胃粘膜保护剂的复方制剂、新型前体药物等)
- 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研究:如在肿瘤治疗中的辅助作用
- 个体化用药:基于遗传多态性等因素预测疗效和不良反应
- 定义与化学性质
Total characters: ~3500+. Should be well over 800. Structure is hierarchical using markdown lists. Title is "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图". No intro/outro. Markdown format.
Confidence Score: 5/5 - I am confident I can meet all requirements. Strategizing complete. I will now proceed with generating the response based on the detailed structure.* 阿司匹林的思维导图
- 定义与化学性质
- 化学名:乙酰水杨酸 (Acetylsalicylic Acid, ASA)
- 分子式:C9H8O4
- 结构特点:水杨酸的酚羟基被乙酰化,是水杨酸的衍生物
- 物理性质:白色结晶或结晶性粉末,无臭,味微酸,难溶于水
- 分类:属于非甾体抗炎药 (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 NSAID)
- 历史沿革
- 古文明应用:人类利用含水杨苷的柳树皮提取物镇痛解热已有数千年历史
- 1828年:德国药理学家Johann Andreas Buchner从柳树皮中分离出有效成分水杨苷
- 1838年:意大利化学家Raffaele Piria将水杨苷水解并氧化得到水杨酸
- 1853年:法国化学家Charles Frédéric Gerhardt首次合成乙酰水杨酸,但未能得到纯品,且未认识到其药用价值
- 1897年:德国拜耳公司化学家Felix Hoffmann重新合成并纯化了乙酰水杨酸,并证明其具有显著的药效且副作用小于水杨酸
- 1899年:拜耳公司注册“Aspirin”商标,开始大规模生产和销售,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药物之一
- 20世纪中后期:发现其抗血小板聚集作用,开启心血管疾病防治的新篇章
- 作用机制
- 核心机制: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 (Cyclooxygenase, COX)
- 通过乙酰化作用,不可逆地修饰COX酶活性位点的丝氨酸残基
- COX酶是合成前列腺素 (PGs) 和血栓素 (TXs) 的关键酶
- COX亚型及其作用
- COX-1:组成型表达,维持生理功能(胃粘膜保护、血小板聚集、肾血流调控)
- 阿司匹林抑制COX-1导致胃肠道副作用和抗血小板作用
- COX-2:主要在炎症刺激下诱导表达,产生炎症介质PGs
- 阿司匹林抑制COX-2产生抗炎、镇痛、解热作用
- COX-1:组成型表达,维持生理功能(胃粘膜保护、血小板聚集、肾血流调控)
- 药理作用的分子基础
- 镇痛解热:抑制下丘脑及炎症部位PGs合成,降低痛阈,促进散热
- 抗炎:抑制炎症部位PGs合成,减轻炎症介质释放和组织反应
- 抗血小板:不可逆抑制血小板内COX-1,阻断TXA2合成,TXA2是强促血小板聚集剂,此作用持续血小板生命周期
- 核心机制:不可逆抑制环氧合酶 (Cyclooxygenase, COX)
- 临床应用 (适应症)
- 普通应用 (常用剂量,通常需较高剂量用于抗炎)
- 镇痛:用于缓解轻至中度疼痛,如头痛、牙痛、神经痛、肌肉痛、关节痛、痛经
- 解热:用于普通感冒或流感引起的发热
- 抗炎: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骨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
- 心血管疾病防治 (主要使用低剂量,75-150mg/日)
- 急性心肌梗死 (AMI) 的紧急治疗和二级预防
- 不稳定型心绞痛 (UA) 的治疗
- 缺血性卒中 (脑梗死) 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TIA) 的二级预防
-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PCI) 术后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CABG) 术后
- 有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者的一级预防 (需评估风险/获益比,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伴有吸烟史、家族史等)
- 其他应用 (特定情况或研究中)
- 川崎病 (高剂量抗炎期后转为低剂量抗血小板期)
- 妊娠期子痫前期预防 (高危孕妇,孕中期开始)
- 某些癌症的预防研究 (如结直肠癌)
- 普通应用 (常用剂量,通常需较高剂量用于抗炎)
- 不良反应 (副作用)
-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且重要
- 恶心、呕吐、消化不良、腹痛
- 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形成
- 胃肠道出血 (隐性或显性)、穿孔 (严重并发症)
- 风险因素:高剂量、长期使用、老年、合并使用NSAIDs/激素/抗凝药、有溃疡史
- 出血风险:
- 由于抑制血小板聚集,延长出血时间
- 表现:鼻衄、牙龈出血、皮肤瘀斑、术后出血增加
- 过敏反应:
- 皮疹、荨麻疹、血管性水肿
- 诱发支气管哮喘 (阿司匹林不耐受性哮喘)
- 罕见过敏性休克
- 水杨酸中毒 (剂量过大或长期用药累积)
- 轻度:头晕、耳鸣、听力下降、恶心、呕吐、出汗
- 重度:呼吸急促、过度换气、代谢性酸中毒、意识障碍、惊厥
- 瑞氏综合征 (Reye's Syndrome):罕见但严重的并发症,见于儿童和青少年病毒感染恢复期使用阿司匹林,表现为急性脑病和肝脏脂肪变性。儿童发热通常禁用阿司匹林。
- 肝肾功能损害:长期大剂量使用可能引起可逆性肝酶升高或肾脏损害
- 胃肠道反应:最常见且重要
- 禁忌症
- 对阿司匹林或水杨酸类药物及其他NSAIDs过敏者
- 有消化道溃疡或出血病史,或活动性消化道溃疡/出血
- 出血性疾病或凝血功能障碍 (血友病、严重血小板减少症等)
- 严重的肝功能或肾功能损害
- 严重的充血性心力衰竭
- 妊娠晚期
- 哺乳期妇女 (原则上)
- 有瑞氏综合征风险的儿童和青少年 (病毒感染期间)
- 近期或计划进行高出血风险的手术 (通常需停药)
- 药物相互作用
- 其他NSAIDs、糖皮质激素:增加胃肠道不良反应和出血风险
- 抗凝血药 (如华法林、肝素):显著增加出血风险
- 其他抗血小板药 (如氯吡格雷、替格瑞洛):增加出血风险
- 选择性血清素再摄取抑制剂 (SSRIs):增加胃肠道出血风险
- 甲氨蝶呤 (Methotrexate):增加甲氨蝶呤的血药浓度和毒性 (抑制肾排泄)
- 降压药 (如ACEI、ARBs、利尿剂):可能减弱降压效果,增加肾损害风险
- 促尿酸排泄药 (如丙磺舒):大剂量阿司匹林可能拮抗其作用
- 某些降糖药:可能增强降糖效果
- 剂量与用法
- 常用剂型:普通片、肠溶片、缓释片、泡腾片、栓剂等
- 镇痛/解热:成人常用剂量每次300-600mg,每日3-4次,必要时服用
- 抗炎:成人常用剂量每日3-6g,分次服用,需医生指导
- 抗血小板:成人常用剂量每日75-150mg (常用100mg),每日一次,长期服用
- 儿童剂量:需根据适应症、体重和年龄计算,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 服用方法:普通片餐后服用可减轻胃肠刺激;肠溶片应整片吞服,不受食物影响,但餐后服用也可接受
- 现代展望
- 心血管疾病一级预防的个体化策略研究:更精准地评估心血管风险和出血风险,平衡获益与风险
- 癌症预防研究:继续探索在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预防中的作用、最佳剂量和适用人群
- 新型阿司匹林衍生物的开发:旨在提高疗效、降低胃肠道或其他副作用
- 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探索:如某些神经退行性疾病、炎症性疾病等
- 基因组学对阿司匹林疗效和不良反应的影响研究:实现个体化用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