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上册语文思维导图将相和

背景:秦昭王想用十五座城池换赵国的和氏璧。
主动请命:分析形势,说明利弊,表现出为国分忧的责任感。
机智周旋:识破秦王的阴谋,以性命担保,震慑秦王。
据理力争:指出秦王的无诚意,巧妙夺回和氏璧。
安全归赵:护送和氏璧,顺利返回赵国。
过程:
意义:维护了赵国的尊严,展现了蔺相如的胆识和智慧。
完璧归赵
背景:秦赵两国在渑池会盟。
挺身而出:在秦王要赵王鼓瑟时,以生命威胁秦王,使其敲缶。
维护尊严:维护了赵国的尊严,不卑不亢,展现出爱国精神。
以硬制硬:面对秦王的蛮横,用同样的手段进行反击。
过程:
意义:挫败了秦王的阴谋,保全了赵王的颜面,也维护了赵国的利益。
渑池之会
原因:廉颇不服蔺相如位在其上。
表现:蔺相如处处忍让,避免与廉颇冲突。
目的: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较个人得失,避免内部矛盾激化。
影响:感动廉颇,促成“将相和”。
负荆请罪
主要事件:
足智多谋
沉着冷静
勇敢机智
顾全大局
忍辱负重
爱国
性格特点:

蔺相如

骁勇善战
刚强直率
勇于认错
爱国
性格特点:
原因:认为自己功劳大,蔺相如靠嘴皮子上位。
表现:扬言要羞辱蔺相如。
不服蔺相如
原因:被蔺相如的爱国精神感动。
表现:亲自到蔺相如府上谢罪。
影响:与蔺相如和好,共同保卫赵国。
负荆请罪
主要事件:

廉颇

有些软弱
依赖大臣
最终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
性格特点:
是事件的参与者和见证者。
体现了君王的领导力在国家安危中的作用。
和氏璧事件中,表现出最初的犹豫和最终的信任。
重要性:

赵王

贪婪
狡猾
恃强凌弱
阴险
性格特点:
反面人物,衬托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
是故事冲突的制造者。
重要性:

秦昭王

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团结就是力量
内部团结是抵御外敌的关键
团结合作的重要性
个人利益服从国家利益
爱国精神
民族大义
以国家利益为重
廉颇的勇于认错
蔺相如的宽容大度
知错就改,善莫大焉
语言描写:通过人物的对话和语言来展现人物的性格。
动作描写:通过人物的行动来展现人物的内心。
心理描写:描写人物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细节描写:通过细节描写来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
人物描写
烘托气氛:例如,在渑池之会时,紧张的气氛。
环境描写
蔺相如的忍让与廉颇的直率形成对比。
蔺相如的机智与秦昭王的狡猾形成对比。
对比
通过其他人物对蔺相如的评价来突出蔺相如的高尚品质。
侧面描写
例如“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成语的运用。
语言简洁生动
三个故事相互关联,层层递进。
情节紧凑
比喻把原物完好地归还给原主。
完璧归赵
比喻为了某种目的而举行的会晤。
渑池之会
表示向人认错赔罪。
负荆请罪
理由站不住脚,无话可说。
理屈词穷
形容军队力量强大,所向披靡。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形容无法摆脱或无法解决。
不可开交
形容非常生气。
怒气冲冲
比喻将帅大臣互相配合,彼此谅解,精诚团结。
将相和
学习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爱国精神。
学习廉颇知错就改的勇气。
学习团结合作的重要性,共同为国家和集体做出贡献。
在处理人际关系时,要学会忍让和宽容。
《五年级上册语文思维导图将相和》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秘密花园思维导图复杂漂亮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