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上生态系统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生态系统
一、生态系统的组成
- A. 非生物成分
-
- 阳光:
- 定义:地球生命活动能量的主要来源。
- 作用:光合作用的驱动力,影响生物的分布。
- 阳光:
-
- 空气:
- 组成:氧气、二氧化碳、氮气等气体混合物。
- 作用:生物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的重要原料,影响生物的生存。
- 空气:
-
- 水:
- 作用:生物体的重要组成部分,维持生命活动,影响生物的分布。
- 水:
-
- 温度:
- 影响:影响生物的生长发育速度和分布范围。
- 温度:
-
- 土壤:
- 组成:矿物质、有机物、水分、空气等。
- 作用:植物生长的基础,微生物的栖息地。
- 土壤:
-
- B. 生物成分
-
- 生产者(自养生物):
- 定义: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制造有机物的生物。
- 主要类型:绿色植物(陆地和水生)、藻类、某些细菌。
- 作用: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基础,提供食物和氧气。
- 生产者(自养生物):
-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定义: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通过摄取其他生物来获取能量的生物。
- 主要类型:动物(植食性、肉食性、杂食性)、寄生生物。
- 级别:初级消费者(植食性动物)、次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以植食性动物为食)、三级消费者(肉食性动物,以肉食性动物为食)…
- 作用:促进物质循环,调节种群数量。
- 消费者(异养生物):
-
- 分解者(腐生生物):
- 定义:能够将动植物残体或有机排泄物分解成无机物的生物。
- 主要类型:细菌、真菌。
- 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归还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利用,促进物质循环。
- 分解者(腐生生物):
-
二、食物链和食物网
- A. 食物链
- 定义:生态系统中不同生物之间因食物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 特点:
- 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
- 方向:由生产者指向消费者,能量单向流动。
- 数量: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 书写:生产者 → 初级消费者 → 次级消费者 → …
- 例子:草 → 兔 → 狐狸
- B. 食物网
- 定义:生态系统中多条食物链相互交错形成的复杂网络。
- 特点:
- 更真实地反映了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复杂关系。
- 稳定性:食物网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组成:由多条食物链构成。
- C. 营养级
- 定义:食物链或食物网中,每个环节代表一个营养级。
- 级别:
- 第一营养级:生产者。
- 第二营养级:初级消费者。
- 第三营养级:次级消费者。
- 以此类推…
- D. 能量流动
- 规律: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 传递效率:一般为10%~20%。
- 原因:
- 能量在流动过程中,一部分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的形式散失。
- 一部分能量未被下一营养级利用。
- 能量被分解者利用。
- 意义:决定了食物链的长度,限制了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
三、生态系统的类型
- A. 陆地生态系统
-
- 森林生态系统:
- 特点:生物种类丰富,结构复杂,自我调节能力强。
- 分布:热带雨林、温带阔叶林、针叶林。
- 作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
- 森林生态系统:
-
- 草原生态系统:
- 特点:植物以草本为主,动物种类较少,干旱适应性强。
- 分布:温带草原、热带草原。
- 作用:畜牧业的基础。
- 草原生态系统:
-
- 荒漠生态系统:
- 特点:降水稀少,植物稀疏,耐旱性强。
- 分布:沙漠、戈壁。
- 作用:维持生物多样性,防止土地沙漠化。
- 荒漠生态系统:
-
- 农田生态系统:
- 特点:人工干预性强,生物种类单一,稳定性较差。
- 作用:提供粮食和农产品。
- 农田生态系统:
-
- B. 水域生态系统
-
- 淡水生态系统:
- 类型:湖泊生态系统、河流生态系统、池塘生态系统。
- 特点:受陆地影响较大,生物种类丰富。
- 作用:提供淡水资源,维持水环境。
- 淡水生态系统:
-
- 海洋生态系统:
- 类型:珊瑚礁生态系统、河口生态系统、远洋生态系统。
- 特点:面积广阔,生物多样性高,稳定性较强。
- 作用:调节全球气候,提供海洋资源。
- 海洋生态系统:
-
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 A. 抵抗力稳定性
- 定义: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维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的能力。
- 影响因素:
- 物种丰富度:物种越丰富,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营养结构:食物网越复杂,抵抗力稳定性越高。
- 环境条件:稳定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抵抗力稳定性。
- B. 恢复力稳定性
- 定义:生态系统在受到破坏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
- 影响因素:
- 抵抗力稳定性:抵抗力稳定性低的生态系统,恢复力稳定性也低。
- 环境条件:适宜的环境条件有利于提高恢复力稳定性。
- C. 生态平衡
- 定义: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之间的比例和数量保持相对稳定。
- 影响因素:
- 自然因素:气候变化、自然灾害。
- 人为因素:过度开发、污染、外来物种入侵。
五、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 A. 正面影响
- 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防止水土流失。
- 治理污染:减少环境污染,保护生态系统。
- 保护生物多样性: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濒危物种。
- B. 负面影响
- 过度开发:破坏植被,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 环境污染:破坏水体、土壤和大气环境,危害生物生存。
- 外来物种入侵:破坏本地生态系统,导致生物多样性下降。
- 乱砍滥伐:破坏森林生态系统,导致气候变化。
六、保护生态系统的措施
- A. 控制污染
- 减少污染物排放,治理工业污染和生活污染。
- 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
- B. 保护生物多样性
- 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濒危物种。
- 禁止非法狩猎和贸易野生动物。
- C. 合理利用资源
- 可持续利用森林、草原、海洋等资源。
- 推广生态农业,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
- D. 加强宣传教育
- 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 普及生态知识,提高公众参与环保的积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