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记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1.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
2. 朝代:北宋
3. 地位:唐宋八大家之一,北宋文坛领袖
4. 生平:曾遭贬谪,政治抱负受挫,寄情山水
5. 文学风格:散文平易流畅,诗词清新婉丽
A. 作者:欧阳修
1. 时间:庆历六年(1046年)
2. 地点:滁州
3. 原因: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心情抑郁,以山水排遣
4. 目的:抒发谪居之情,表达与民同乐的思想,也包含一定的政治失意感
B. 写作背景
1. 位置:安徽省东部
2. 特点:山水秀丽,民风淳朴
3. 作用:为文章描写山水风光提供了现实基础
C. 滁州地理
I. 背景知识
1. “环滁皆山也”:总写滁州四面环山
2. “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突出西南山峰的秀丽
3. “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点明琅琊山的位置和特点
4. “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描写酿泉的特点和来源
5. “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点明醉翁亭的位置和形态
6. “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说明醉翁亭的建造者
7. “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点明醉翁亭的命名者和由来,引出“醉翁”
8. “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解释醉翁的由来,为下文抒情张本

A. 第一段:总起,概括描写醉翁亭的环境和命名由来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点明“醉翁之意”并非嗜酒,而是欣赏山水
2.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山水之乐与饮酒结合,更显乐趣
3.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描写山间早晚景色变化
4. “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描写山间四季景色变化
5. “朝暮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总结山间景色变化带来的乐趣

B. 第二段:描写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侧面烘托太守的政绩

1.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描写滁州百姓游玩的景象,自由自在,充满活力
2. “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描写太守宴请宾客的情景,菜肴丰盛,气氛热烈
3.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描写宴饮的乐趣,没有音乐伴奏,但充满了人情味
4.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描写太守醉态,与民同乐

C. 第三段:描写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侧面烘托太守的政绩

1.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描写宴会结束,太守和宾客归来的情景
2.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游人散去,禽鸟也快乐
3.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进一步阐述“乐”的内涵,禽鸟、百姓和太守的“乐”各不相同
4. “太守之乐其乐也”:强调太守的“乐”,不是简单的游玩享乐,而是与民同乐,为民造福
5. “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赞扬太守既能与民同乐,又能用文字记录下来
6. “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点明太守的身份,与文章开头呼应
7. “欧阳修也”:再次强调作者身份
8. “琅琊山也”:再次强调地点,与文章开头呼应
9. “醉翁亭也”:再次强调醉翁亭,点明主题

D. 第四段: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感情和人生态度

II. 文章结构
1.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
2. 描写滁州百姓游玩的快乐景象
3. 太守与民同乐,共享太平盛世的欢乐
A. 与民同乐
1. 寄情山水,排遣政治失意
2. 通过描写山水之乐,表达对现实的不满
B. 贬谪之情
1. 即使身处逆境,仍能保持乐观心态
2. 欣赏山水,享受生活,保持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
C. 乐观旷达
III. 思想感情
1. 景物描写:细腻生动,层次分明,描绘了滁州山水的秀丽景色
2. 人物描写:通过描写游人、太守和宾客的活动,展现了滁州百姓安居乐业的景象
A. 描写
1. 借景抒情:将感情融入到景物描写中,表达对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
2. 直接抒情:在文章结尾直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
B. 抒情
1. 议论结合:将议论融入到描写和抒情中,深化文章的思想内涵
2.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明主题,升华文章的意境
C. 议论
1. 骈散结合:句式灵活多变,既有骈文的整齐对仗,又有散文的自由流畅
2. 词语精炼:用词准确生动,富有表现力
3. 语气委婉:情感表达含蓄而深刻
D. 语言特色
滁人游衬托出太守的政绩
禽鸟知山林之乐,反衬出人之乐的丰富性
E. 衬托
IV. 写作手法
1. 点明主旨,揭示了作者欣赏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感情
A.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
1. 阐述了山水之乐和饮酒之乐的结合,更加突显了乐趣
B. 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1. 强调太守之乐在于与民同乐,为民造福
C.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1. 说明宴饮的乐趣不在于音乐,而在于人情味和欢乐气氛。
D. 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V. 重点语句
A. 表达了作者谪居滁州,与民同乐,寄情山水,排遣忧愁的思想感情。
B. 赞扬了太守为政有方,使百姓安居乐业的政绩。
C. 阐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VI. 主题思想
A. 要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即使身处逆境也要积极面对。
B. 要热爱自然,欣赏山水,在生活中寻找乐趣。
C. 要关心百姓,为民造福,做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VII. 启示
中心主题:醉翁亭记
《醉翁亭记知识结构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山海经思维导图简单又漂亮三年级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