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物理全册思维导图

《八上物理全册思维导图》

一、声现象

1. 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 1.1 声音的产生
    • 振动产生声音:一切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
    • 声源:正在发声的物体。
    • 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是声源。
  • 1.2 声音的传播
    •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传播声音,真空不能传声。
    • 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
    • 声速: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通常在固体中最快,液体中次之,气体中最慢。
    • 15℃时空气中的声速为 340m/s。
    • 影响声速的因素:介质的种类和温度。
  • 1.3 回声
    • 定义: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的现象。
    • 利用回声测距离:s = v * t/2 (t为听到回声的时间间隔)
    • 人耳区分回声的条件: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 0.1s 以上。

2. 声音的特性

  • 2.1 音调
    • 定义:声音的高低。
    • 决定因素:频率(每秒钟振动的次数)。
    • 单位:赫兹 (Hz)。
    • 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 人耳能听到的频率范围:20Hz ~ 20000Hz。
    • 超声波:频率高于 20000Hz 的声音。
    • 次声波:频率低于 20Hz 的声音。
  • 2.2 响度
    • 定义:声音的大小。
    • 决定因素:振幅(振动物体离开平衡位置的最大距离)。
    • 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 响度还与距离声源的远近有关。
    • 单位:分贝 (dB)。
  • 2.3 音色
    • 定义:声音的品质和特色。
    • 决定因素:发声体的材料、结构等。
    • 音色是辨别不同声音的重要依据。

3. 声的利用

  • 3.1 声音传递信息
    • 例如:医生听诊、蝙蝠的回声定位、利用声呐探测海底等。
  • 3.2 声音传递能量
    • 例如:超声波碎石、超声波清洗等。

4. 噪声的危害和控制

  • 4.1 噪声的来源
    • 工业噪声、交通噪声、生活噪声等。
  • 4.2 噪声的危害
    • 影响人们的休息和睡眠、干扰工作和学习、损害听力等。
  • 4.3 噪声的控制
    • 在声源处减弱:例如,安装消声器。
    • 在传播过程中减弱:例如,植树造林、安装隔音板。
    • 在人耳处减弱:例如,佩戴耳塞。

二、光现象

1. 光的直线传播

  • 1.1 光源
    • 定义:自身能够发光的物体。
    • 例如:太阳、恒星、电灯等。
  • 1.2 光的直线传播
    • 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
    • 光的直线传播的应用:
      • 小孔成像。
      • 影子的形成。
      • 日食、月食的形成。
      • 激光准直。
  • 1.3 光速
    • 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最大,c = 3 × 10⁸ m/s。
    • 光在不同介质中的速度不同。

2. 光的反射

  • 2.1 光的反射定律
    • 内容: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 可逆性:光路是可逆的。
    • 法线:过入射点垂直于反射面的直线。
    • 入射角: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反射角:反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
  • 2.2 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 镜面反射:平行光线射到光滑反射面上,反射光线仍然平行。
    • 漫反射:平行光线射到粗糙反射面上,反射光线向各个方向传播。
    • 我们能从不同方向看到不发光的物体,是因为光发生了漫反射。
  • 2.3 平面镜成像
    • 平面镜成像的特点:
      • 像是虚像。
      • 像与物大小相等。
      • 像与物到镜面的距离相等。
      • 像与物的连线与镜面垂直。
      • 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
    • 平面镜的应用:
      • 成像。
      • 改变光路。

3. 光的折射

  • 3.1 光的折射定律
    • 内容: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分居法线的两侧;光从空气斜射入水或其他介质中时,折射角小于入射角;光从水或其他介质斜射入空气中时,折射角大于入射角。
    • 当光垂直入射时,传播方向不变,折射角等于0。
  • 3.2 光的折射现象
    • 池水看起来比实际浅。
    • 水中物体看起来比实际高。
    • 海市蜃楼。
  • 3.3 透镜
    • 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
    • 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
  • 3.4 凸透镜成像规律
    • u > 2f:倒立、缩小、实像。
    • u = 2f:倒立、等大、实像。
    • f < u < 2f:倒立、放大、实像。
    • u = f:不成像。
    • u < f:正立、放大、虚像。
    • 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越大,像越小,像距越小;物距越小,像越大,像距越大。
  • 3.5 应用
    • 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

4. 光的色散

  • 4.1 三棱镜对光的色散
    • 太阳光通过三棱镜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光。
    • 这种现象叫做光的色散。
  • 4.2 物体的颜色
    • 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透过的色光决定。
    • 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 4.3 色光的混合
    • 红、绿、蓝三种色光称为光的三原色。
    • 红 + 绿 = 黄; 红 + 蓝 = 品红; 绿 + 蓝 = 青; 红 + 绿 + 蓝 = 白。
  • 4.4 颜料的混合
    • 品红、黄、青三种颜料称为颜料的三原色。
    • 品红 + 黄 = 红; 品红 + 青 = 蓝; 黄 + 青 = 绿; 品红 + 黄 + 青 = 黑。

5. 看不见的光

  • 5.1 红外线
    • 特点:热效应显著。
    • 应用:红外线取暖器、红外线遥控器、红外线夜视仪等。
  • 5.2 紫外线
    • 特点:能使荧光物质发光、能杀菌。
    • 应用:紫外线消毒灯、验钞机等。
    • 过量的紫外线对人体有害。

三、透镜及其应用 (已包含在光的折射中)

四、质量与密度

1. 质量

  • 1.1 质量的定义
    • 物体所含物质的多少叫做质量。
  • 1.2 质量的单位
    • 国际单位:千克 (kg)。
    • 常用单位:吨 (t)、克 (g)、毫克 (mg)。
    • 换算关系:1t = 1000kg; 1kg = 1000g; 1g = 1000mg。
  • 1.3 质量的测量
    • 天平的原理。
    • 天平的使用方法:
      • 将天平放在水平桌面上。
      • 将游码拨到零刻度线处。
      • 调节平衡螺母,使横梁平衡。
      • 将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
      • 调节游码,使横梁重新平衡。
      • 物体的质量 = 砝码的质量 + 游码的读数。
    • 注意:不能超过天平的称量范围;保持天平干燥清洁。

2. 密度

  • 2.1 密度的定义
    • 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的密度。
  • 2.2 密度的公式
    • ρ = m/V
    • ρ:密度 (kg/m³ 或 g/cm³)
    • m:质量 (kg 或 g)
    • V:体积 (m³ 或 cm³)
  • 2.3 密度的单位
    • 国际单位:千克/米³ (kg/m³)
    • 常用单位:克/厘米³ (g/cm³)
    • 换算关系:1g/cm³ = 1000kg/m³
  • 2.4 利用密度鉴别物质
    • 不同物质,密度一般不同。
  • 2.5 密度与温度
    • 一般来说,物质的密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小(水在 4℃ 以下反常)。
  • 2.6 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 测量固体的密度:
      • 用天平测量质量。
      • 用量筒测量体积(排水法)。
      • 利用公式 ρ = m/V 计算密度。
    • 测量液体的密度:
      • 用天平测量烧杯和液体的总质量。
      • 将部分液体倒入量筒中,测量量筒中液体的体积。
      • 用天平测量烧杯中剩余液体的质量。
      • 计算量筒中液体的质量。
      • 利用公式 ρ = m/V 计算密度。

3. 密度与社会生活

  • 3.1 密度的应用
    • 判断物体是否空心。
    • 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 判断物质的种类。

五、物质的状态变化

1. 温度计

  • 1.1 温度的概念
    • 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
  • 1.2 温度的单位
    • 国际单位:摄氏度 (℃)。
    • 规定:把冰水混合物的温度规定为 0℃,把标准大气压下沸水的温度规定为 100℃。
  • 1.3 温度计的原理
    • 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
  • 1.4 温度计的使用
    • 使用前要看清量程和分度值。
    • 温度计的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到容器底或容器壁。
    • 读数时,视线要与温度计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 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2. 熔化和凝固

  • 2.1 物质的三种状态
    • 固态、液态、气态。
  • 2.2 熔化
    • 定义:物质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熔化吸热。
  • 2.3 凝固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 凝固放热。
  • 2.4 晶体和非晶体
    • 晶体: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 非晶体:没有固定的熔化温度的固体。
  • 2.5 熔点和凝固点
    • 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
    • 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
    • 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 2.6 熔化和凝固曲线
    • 晶体熔化曲线:温度升高,到熔点时持续吸热,温度不变,完全熔化后温度继续升高。
    • 晶体凝固曲线:温度降低,到凝固点时持续放热,温度不变,完全凝固后温度继续降低。
    • 非晶体熔化曲线:温度逐渐升高,逐渐变软。
    • 非晶体凝固曲线:温度逐渐降低,逐渐变硬。

3. 汽化和液化

  • 3.1 汽化
    • 定义:物质从液态变成气态的过程。
    • 汽化吸热。
  • 3.2 蒸发
    • 定义: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汽化现象。
    •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 液体的温度。
      • 液体的表面积。
      • 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速度。
  • 3.3 沸腾
    •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 沸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 液体沸腾的条件:
      • 达到沸点。
      • 继续吸热。
    • 沸腾的特点:
      • 在液体的表面和内部同时发生。
      • 吸收热量,温度不变。
  • 3.4 液化
    • 定义:物质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 液化放热。
  • 3.5 两种液化方法
    • 降低温度:降低温度可以使气体液化。
    • 压缩体积:压缩体积可以使气体液化。

4. 升华和凝华

  • 4.1 升华
    • 定义: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
    • 升华吸热。
    • 例如:干冰制冷、碘的升华。
  • 4.2 凝华
    • 定义: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
    • 凝华放热。
    • 例如:霜的形成、雪的形成。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三年级三册语文第八单元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