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基思维导图

《教基思维导图》

一、教育基本理论

1.1 教育的概念

  • 广义的教育: 凡是有目的地增进人的知识、技能,影响人的思想品德的活动。
    • 社会教育
    • 家庭教育
    • 学校教育
  • 狭义的教育(学校教育): 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
  • 教育的本质特征: 有目的地培养人。

1.2 教育的构成要素

  • 教育者:
    • 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道德素养。
    • 承担教育职责,履行教育义务。
  • 受教育者:
    • 具有一定的身心发展水平。
    • 接受教育,获得知识、技能和思想品德的提升。
  • 教育内容:
    • 反映社会发展的需要。
    • 包括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
  • 教育方法:
    • 促进受教育者的有效学习。
    • 包括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等。
  • 教育环境:
    • 影响教育活动的开展。
    •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

1.3 教育的功能

  • 个体功能:
    • 促进个体身心发展,提高个体素质。
    • 使个体适应社会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 社会功能:
    • 传递社会文化,促进社会进步。
    • 培养社会所需的人才,维护社会稳定。
  • 经济功能:
    • 提高劳动生产力,促进经济发展。
    • 培养创新型人才,推动科技进步。

1.4 教育目的

  • 概念: 指国家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
  • 层次:
    • 国家的教育目的: 指导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总纲。
    • 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国家教育目的在不同教育阶段和不同类型学校的具体化。
    •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的具体要求。
  • 我国的教育目的: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5 教育制度

  • 概念: 一个国家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系统及其管理规则的总称。
  • 类型:
    • 学前教育制度: 幼儿园等。
    • 义务教育制度: 小学、初中。
    • 普通高中教育制度。
    • 职业教育制度: 中等职业学校、高等职业学校。
    • 高等教育制度: 大学、研究生院。
    • 成人教育制度。
  • 特点:
    • 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和阶级性。
    •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 具有一定的历史继承性和发展性。

二、教育心理学基础

2.1 学习理论

  •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 代表人物: 巴甫洛夫、华生、斯金纳。
    • 主要观点: 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认为学习是一种刺激-反应的联结。
    • 强化理论: 正强化、负强化、惩罚。
  •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 代表人物: 苛勒、布鲁纳、奥苏贝尔。
    • 主要观点: 强调学习者的认知结构在学习过程中的作用,认为学习是一种主动的知识建构过程。
    •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 代表人物: 马斯洛、罗杰斯。
    • 主要观点: 强调学习者的自我实现需要,认为学习是一种自我探索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
  •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主要观点: 强调学习者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学习是一种情境化的社会互动过程。
    • 情境学习、合作学习。

2.2 动机理论

  • 需要层次理论(马斯洛):
    •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 较低层次的需要得到满足后,个体才会追求较高层次的需要。
  • 成就动机理论(阿特金森):
    • 追求成功的倾向和避免失败的倾向。
    • 成就动机高的人更倾向于选择中等难度的任务。
  • 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
    • 指个体对自己能否成功地完成某项任务的信念。
    • 影响个体行为选择、努力程度和坚持性。
  • 归因理论(韦纳):
    • 将成功或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运气等因素。
    • 归因方式影响个体的情绪、期望和行为。

2.3 认知发展理论

  •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 感知运动阶段(0-2岁): 通过感觉和动作认识世界。
    • 前运算阶段(2-7岁): 具有象征性思维,但缺乏逻辑思维。
    • 具体运算阶段(7-12岁): 能够进行逻辑思维,但只能处理具体事物。
    • 形式运算阶段(12岁以上): 能够进行抽象思维和假设推理。
  • 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
    • 强调社会文化因素对认知发展的影响。
    • 最近发展区: 个体在他人帮助下能够达到的水平与独立解决问题水平之间的差距。
    • 支架式教学: 为学习者提供必要的支持,帮助其达到最近发展区。

2.4 人格发展理论

  • 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
    • 人格结构: 本我、自我、超我。
    • 心理发展阶段: 口唇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生殖期。
  • 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
    • 将人格发展分为八个阶段,每个阶段都面临特定的心理社会危机。
    • 每个阶段的成功解决都有助于个体形成健康的人格。

三、教师专业发展

3.1 教师的专业知识

  • 学科专业知识: 教师所教授学科的知识体系和理论基础。
  • 教育学知识: 关于教育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 心理学知识: 关于个体心理发展、学习和动机的知识。
  • 课程与教学知识: 关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评价方法的知识。
  • 教育技术知识: 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的能力。

3.2 教师的专业能力

  • 教学能力: 组织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学习的能力。
  • 课程开发能力: 设计和开发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 教育研究能力: 运用科学方法研究教育问题。
  • 沟通与合作能力: 与学生、家长、同事有效沟通和合作。
  • 反思能力: 对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反思和改进。

3.3 教师的专业道德

  • 爱国守法: 热爱祖国,遵守法律法规。
  • 爱岗敬业: 热爱教育事业,忠诚履行职责。
  • 关爱学生: 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
  • 教书育人: 传授知识,培养品德。
  • 为人师表: 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 终身学习: 不断学习,提升专业素养。

3.4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 职前教育: 师范院校的培养。
  • 职后培训: 参加各种培训项目,提升专业能力。
  • 教育科研: 参与教育科研项目,进行实践反思。
  • 自我学习: 阅读专业书籍,参加学术会议。
  • 同伴互助: 与同事交流学习,共同成长。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终身成长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