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下册思维导图

《一年级数学下册思维导图》

一、认识位置与图形 (二)

1. 平面图形的认识

  • 核心图形:
    • 长方形:认识特征(对边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初步感知)。
    • 正方形:认识特征(四条边都相等,四个角都是直角 - 初步感知),是特殊的长方形。
    • 三角形:认识特征(由三条边围成)。
    • 圆形:认识特征(由曲线围成,没有角)。
    • 平行四边形:认识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且相等 - 初步感知)。
      • 核心技能:
    • 识别与分辨: 能够从一堆图形中准确找出指定的平面图形。
    • 描述特征: 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不同图形的基本特征(如边的数量、角的有无或特点)。
    • 操作与拼组:
      • 使用相同的图形(如小棒、七巧板)拼搭出新的图形。
      • 体会图形之间的组合关系(如两个相同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长方形或正方形)。
    • 计数: 能数出组合图形中包含特定图形的数量。

2. 立体图形的初步认识 (关联与拓展)

  • 回顾或初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 联系: 体会立体图形某个面是平面图形(如正方体的面是正方形,长方体的面是长方形或正方形,圆柱的底面是圆形)。

二、20以内的退位减法

1. 计算方法 (核心)

  • 破十法:
    • 思路:将被减数拆成 10 和几,先用 10 减去减数,再用所得的差加上被减数个位上的数。
    • 示例:13 - 5 = (10 + 3) - 5 = 10 - 5 + 3 = 5 + 3 = 8。
    • 关键: 熟练掌握十几可以分成 10 和几,以及 10 减几。
      • 想加算减法:
    • 思路:利用加减法的互逆关系,想“减数 + 几 = 被减数”,这个“几”就是差。
    • 示例:13 - 5 = ? -> 想 5 + (8) = 13,所以 13 - 5 = 8。
    • 关键: 熟练掌握 20 以内的进位加法。
      • 平十法 (连续减):
    • 思路:将减数拆成两部分,先减去一部分使被减数变成 10,再减去剩余的部分。
    • 示例:13 - 5 = 13 - 3 - 2 = 10 - 2 = 8。
    • 关键: 知道把减数如何拆分(先减到10)。

2. 计算要求

  • 准确性: 保证计算结果正确。
    • 熟练度: 达到一定的口算速度,为后续学习打好基础。

3. 解决问题

  • 理解“求剩余”、“比多少”等减法应用题的题意。
    • 能根据情境选择合适的退位减法算式进行解答。

三、100以内数的认识

1. 数数与读写

  • 数数:
    • 能按顺序或 групи(如两个两个、五个五个、十个十个)地数出 100 以内的物体个数。
    • 能从任意一个数开始往后或往前数。
      • 读数与写数:
    • 掌握 100 以内数的读法和写法(从高位读/写起)。
    • 理解数位的意义(个位、十位)。

2. 数的组成

  • 核心: 理解一个两位数是由几个十和几个一组成的。
    • 示例:34 表示 3 个十和 4 个一。
    • 应用: 能根据数的组成读写数,反之亦然。

3. 数位与位值

  • 认识 个位十位,知道它们的位置和表示的意义。
    • 理解同一个数字在不同数位上表示的值不同(如 34 中的 3 表示 3 个十即 30,4 表示 4 个一即 4)。
    • 初步感知 百位 (认识 100)。

4. 大小比较

  • 方法:
    • 比较位数:两位数大于一位数。
    • 位数相同时,比较十位:十位大的数就大。
    • 十位也相同时,比较个位:个位大的数就大。
      • 符号: 熟练使用 “>” (大于号)、“<” (小于号)、“=” (等于号)。
      • 描述: 能用 “多一些”、“少一些”、“多得多”、“少得多”、“差不多” 等语言描述数之间的大小关系。

5. 数的顺序与规律

  • 知道一个数的前一个数和后一个数。
    • 能在数轴或百数表上找到数的位置,感知数的排列顺序。

四、10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1. 口算 (核心)

  • 整十数加、减整十数:
    • 方法:看作几个十加减几个十。
    • 示例:30 + 40 = 70 (3个十 + 4个十 = 7个十), 80 - 20 = 60 (8个十 - 2个十 = 6个十)。
      • 两位数加一位数、整十数:
    • 不进位加: 个位与个位相加,十位不变;或十位与十位相加,个位不变。
    • 进位加: 重点与难点。个位相加满十,向十位进 1。
      • 方法:先算个位,满十进一;再算十位(加上进上来的1)。
      • 示例:34 + 7 = 41 (4+7=11, 进1写1, 3+1=4)。 45 + 30 = 75。
        • 两位数减一位数、整十数:
    • 不退位减: 个位减个位,十位不变;或十位减十位,个位不变。
    • 退位减: 重点与难点。个位不够减,从十位退 1 作 10,与个位合起来再减。
      • 方法:个位不够减,向十位借1当10,个位变成“十几”,再减;十位被借走1,要减1。
      • 示例:52 - 6 = 46 (个位2不够减6, 向十位借1, 个位变成12, 12-6=6, 十位5被借走1剩4)。 78 - 20 = 58。

2. 笔算 (部分教材或拓展内容)

  • 初步了解竖式计算的格式。
    • 关键: 数位对齐 (个位对个位,十位对十位)。
    • 从个位算起。
    • 注意进位和退位在竖式中的标记和计算。

3. 估算意识

  • 初步培养估算能力,能对计算结果进行大致估计。

4. 解决问题

  • 理解加法(合并、增加)和减法(去掉、求剩余、比较)的应用场景。
    • 能根据具体情境列出 100 以内的加减法算式并解答。
    • 包含“提问题”和“解决问题”两个方面。

五、认识人民币

1. 认识单位

  • 主要单位: 元 (圆)
    • 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纸币和硬币。

2. 单位换算 (核心)

  • 关键关系:
    • 1 元 = 10 角
    • 1 角 = 10 分
    • 1 元 = 100 分
      • 能够进行简单的元、角、分之间的相互换算。

3. 简单计算

  • 涉及人民币的简单加减计算(通常不涉及复杂的小数运算,侧重单位换算后的整数计算)。
    • 生活应用:
      • 看懂商品价格标签。
      • 简单的购物计算:计算总价、判断钱够不够、计算应找回多少钱。

4. 爱护人民币

  • 培养爱护人民币的意识。

六、分类与整理

1. 分类标准

  • 能够根据物体的 单一标准 (如颜色、形状、大小、用途等) 进行分类。
    • 能够根据物体的 复合标准 (如按颜色和形状同时分类) 进行初步尝试。
    • 理解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同一个物体可以有不同的分类方法。

2. 整理数据

  • 对分类后的物体进行 计数
    • 用画“正”字、画图、列表格等方法 记录 数据。

3. 简单统计图表

  • 初步认识 象形统计图简单的统计表
    • 能看懂简单的统计图表,从中获取信息(如哪类最多、哪类最少、相差多少等)。
    • 能根据数据完成简单的统计图表。

七、找规律

1. 图形规律

  • 观察并发现一组图形(形状、颜色、排列方式、数量等)的 周期性变化规律
    • 能根据发现的规律接着画或圈出后续的图形。

2. 数字规律

  • 观察并发现一列数字的简单排列规律(如等差数列:依次增加几或减少几)。
    • 能根据发现的规律填出数列中缺失的数或后续的数。

3. 应用规律

  • 在解决问题中运用发现的规律。
    • 鼓励创造有规律的模式。

八、思维导图的应用价值

  • 知识梳理: 将零散的知识点系统化、结构化,形成知识网络。
  • 复习回顾: 便于快速回顾本学期所学内容,抓住重点和难点。
  • 查漏补缺: 对照导图检查自身掌握情况,及时发现薄弱环节。
  • 建立联系: 理解各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融会贯通。
  • 提升兴趣: 图形化的展示方式有助于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三年级数学上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