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一政治思维导图
《必修一政治思维导图》
一、经济生活
1. 商品与商品经济
1.1 商品
1.1.1 商品的含义: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1.1.2 商品的基本属性:
- 使用价值: 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质的规定性)
- 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量的规定性)
1.1.3 区分: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
- 统一性: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 对立性:生产者关注价值实现,消费者关注使用价值,两者可能存在矛盾
1.2 商品的价值量与价值形式
1.2.1 价值量:
- 决定因素: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以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制造某种商品的劳动时间
- 重要性: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了商品的价值量,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2.2 价值形式的演变:
- 简单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偶然的、简单的)
- 扩大的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系列商品来表现
- 一般价值形式: 一种商品的价值通过一般等价物来表现
- 货币形式: 一般等价物固定在金银上
1.3 货币
1.3.1 货币的产生: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1.3.2 货币的本质:一般等价物
1.3.3 货币的职能:
- 基本职能:
- 价值尺度:衡量商品价值的职能(观念上的货币)
- 流通手段: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职能(现实中的货币)
- 其他职能:
1.3.4 纸币:
- 产生: 节省金属货币流通耗损的需要
- 本质: 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
- 发行量: 以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为限度,过多或过少都会引起经济波动
1.4 影响商品价格的因素
1.4.1 供求关系:
1.4.2 价值决定价格:
- 商品价值量越大: 价格越高
- 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1.4.3 其他因素:
1.5 价值规律
1.5.1 基本内容:
- 商品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 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1.5.2 表现形式:
1.5.3 作用:
-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各部门的分配
- 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 实现优胜劣汰
2. 市场经济
2.1 市场与市场体系
2.1.1 市场:商品交换的场所
2.1.2 市场体系的构成:商品市场和生产要素市场
2.2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2.2.1 平等性
2.2.2 竞争性
2.2.3 法制性
2.2.4 开放性
2.3 市场配置资源的优点与缺陷
2.3.1 优点:
- 能够及时反映供求变化,灵敏地传递供求信息
- 促进生产者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 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2.3.2 缺陷:
- 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
- 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和滞后性
2.4 规范市场秩序的必要性与措施
2.4.1 必要性:
- 保障公平交易,防止不正当竞争
- 维护消费者权益
-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4.2 措施:
- 建立健全法律法规,规范市场主体行为
-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加强市场监管
3. 生产与消费
3.1 生产决定消费
3.1.1 生产决定消费的对象
3.1.2 生产决定消费的方式
3.1.3 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
3.1.4 生产为消费创造动力
3.2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
3.2.1 消费是生产的目的和动力
3.2.2 消费引导生产的调整和升级
3.2.3 消费创造新的劳动力
3.3 影响消费的因素
3.3.1 经济因素:
- 收入:
- 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
- 当前可支配收入影响消费
- 未来收入预期影响消费
- 物价:物价水平影响消费
3.3.2 非经济因素:
- 消费心理:
- 消费观念:
-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生活与消费
1. 家庭消费
1.1 家庭收入的来源
1.1.1 工资性收入
1.1.2 经营性收入
1.1.3 财产性收入
1.1.4 转移性收入
1.2 合理消费
1.2.1 量入为出,适度消费
1.2.2 避免盲从,理性消费
1.2.3 保护环境,绿色消费
1.2.4 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2. 国家宏观调控
2.1 宏观调控的目标
2.1.1 促进经济增长
2.1.2 增加就业
2.1.3 稳定物价
2.1.4 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2 宏观调控的手段
2.2.1 经济手段
2.2.2 法律手段
2.2.3 行政手段
三、生产、劳动与经营
1. 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1.1.1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1.1.2 公有制经济:
- 包括国有经济、集体经济和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 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起主导作用,体现在控制力上
1.1.3 非公有制经济:
- 包括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和外资经济
- 在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
1.2 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1.2.1 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中个人收入的主要分配方式
1.2.2 其他分配方式:
- 按生产要素分配:资本、技术、管理等
- 按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成果分配
2. 企业和经营者
2.1 公司的类型
2.1.1 有限责任公司
2.1.2 股份有限公司
2.2 企业的作用
2.2.1 促进经济发展
2.2.2 增加财政收入
2.2.3 改善人民生活
2.3 提高企业竞争力的因素
2.3.1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2.3.2 提高管理水平
2.3.3 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3. 劳动者的权利与义务
3.1 劳动者的权利
3.1.1 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
3.1.2 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
3.1.3 休息休假的权利
3.1.4 获得劳动安全卫生保护的权利
3.1.5 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3.1.6 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3.1.7 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3.1.8 法律规定的其他劳动权利
3.2 劳动者的义务
3.2.1 完成劳动任务
3.2.2 提高职业技能
3.2.3 遵守劳动纪律和职业道德
四、收入与分配
1. 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1 初次分配:生产要素的分配
1.2 再分配:政府调节下的分配
2. 财政的作用
2.1 财政的含义:国家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活动
2.2 财政的作用
2.2.1 促进资源优化配置
2.2.2 促进经济稳定运行
2.2.3 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
3. 税收
3.1 税收的含义:国家凭借政治权力参与社会产品分配和再分配的一种形式
3.2 税收的特征
3.2.1 强制性
3.2.2 无偿性
3.2.3 固定性
3.3 税收的作用
3.3.1 组织财政收入
3.3.2 调节经济
3.3.3 监督经济
五、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1.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
1.1 经济更加发展
1.2 民主更加健全
1.3 文化更加繁荣
1.4 社会更加和谐
1.5 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2. 共享发展
2.1 共享发展的含义: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
2.2 共享发展的意义:
2.2.1 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2.2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2.2.3 提高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