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史思维导图
-
明朝 (1368-1644)
- 建立与初期统治
- 朱元璋 (明太祖) - 洪武之治, 加强皇权
- 废丞相, 设四辅官 (后改内阁)
- 迁都北京 (永乐帝朱棣)
- 郑和下西洋 - 七次远洋航行
- 政治制度特点
- 高度中央集权 - 内阁制演变 (权力增大)
- 厂卫制度 (特务机构) - 东厂, 西厂, 锦衣卫
- 军事制度 - 卫所制
- 科举制度 - 八股文
- 经济与社会
- 农业恢复与发展 - 垦荒, 引种玉米/番薯
- 手工业繁荣 - 丝织, 瓷器 (景德镇), 矿冶
- 商业发展 - 城镇经济, 商帮兴起 (徽商, 晋商)
- 白银货币化 - 一条鞭法 (赋役制度改革)
- 市民阶层壮大
- 对外关系
- 朝贡体系
- 海禁政策与倭寇侵扰
- 隆庆开海 - 有限度开放海上贸易
- 西方传教士来华 - 利玛窦
- 晚期衰落与灭亡
- 政治腐败与宦官专权 - 魏忠贤
- 党争激烈 - 东林党
- 土地兼并与财政危机
- 农民大起义 - 李自成 (闯王), 张献忠 (西王)
- 清军入关 (1644)
- 南明政权的抵抗与覆灭
-
清朝 (1644-1912)
- 建立与前期统治
- 满族建立的王朝 - 努尔哈赤, 皇太极
- 清军入关 - 多尔衮
- 统一全国 - 平定三藩, 统一台湾, 平定准噶尔
- 民族政策 - 剃发易服, 圈地, 文字狱 (早期)
- 制度建设 - 沿袭明制并改革 (议政王大臣会议, 军机处设立)
- 康乾盛世
- 康熙帝 - 开创盛世, 重视文教, 巩固边疆
- 雍正帝 - 勤政, 改革财政 (摊丁入亩, 火耗归公), 加强皇权 (军机处)
- 乾隆帝 - 盛世顶峰, 疆域辽阔, 文化工程 (四库全书), 晚期腐败
- 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 统治西藏, 新疆, 外蒙古
- 中衰与危机
- 闭关锁国政策 (限制对外贸易)
- 人口剧增与人地矛盾
- 官僚腐败加剧
- 白莲教起义等社会矛盾激化
- 鸦片战争与近代史开端 (1840-1842)
- 列强侵略 - 英国鸦片贸易与战争
- 南京条约 - 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 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 内忧外患加剧
- 第二次鸦片战争
- 太平天国运动 (1850-1864) - 晚清最大规模农民起义
- 列强侵略加深 - 瓜分狂潮
- 自救运动与近代化尝试
- 洋务运动 (19世纪60-90年代) - 师夷长技以自强 (军事工业, 民用企业, 新式学堂, 海军)
- 甲午中日战争 (1894-1895) - 洋务运动破产
- 戊戌变法 (1898) - 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百日维新)
- 义和团运动与八国联军侵华 (1900) - 辛丑条约
-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 (20世纪初)
- 清朝灭亡
- 辛亥革命 (1911) - 推翻帝制
- 宣统帝退位 (1912)
-
明清文化与思想
- 思想领域 - 理学与心学争鸣 (王阳明), 早期启蒙思潮 (黄宗羲, 顾炎武, 王夫之), 考据学兴起
- 文学艺术 - 小说繁荣 (四大名著 -《水浒传》、《三国演义》定型/完成,《西游记》、《红楼梦》创作), 戏曲发展 (昆曲, 京剧形成)
- 科技 - 后期相对滞后, 西学传播影响
- 禁毁书籍与文字狱影响学术自由与发展
-
明清历史重要特征与影响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 封建专制统治达到顶峰并走向衰落
- 商品经济发展与资本主义萌芽缓慢
- 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形成过程
- 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冲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