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表内乘法思维导图》
一、乘法的意义
- 定义: 相同加数求和的简便运算。
- 例如:3 + 3 + 3 + 3 = 3 × 4
- 组成部分:
- 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个数。
- 被乘数:表示相同加数的值。
- 积:表示计算结果,即和。
- 读法:
- 从左到右依次读出乘数、乘号(读作“乘”)、被乘数、等于号(读作“等于”)、积。
- 例如:3 × 4 = 12 读作:三乘四等于十二。
- 与加法的关系: 乘法是加法的简便运算,可以将多个相同的加数合并成一个乘法算式。
- 适用情况:当加数相同且个数较多时,使用乘法更方便。
- 应用场景:
- 计算物品的总数量:例如,每盒饼干有5块,3盒饼干一共有多少块? (5 × 3 = 15)
- 计算总路程:例如,每分钟走6米,走了4分钟,一共走了多少米? (6 × 4 = 24)
- 分配问题:例如,有18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分到多少个?(虽然涉及除法,但可以用乘法口诀反向思考)
二、乘法口诀
- 1-9的口诀表:
- 一一得一
- 一二得二,二二得四
- 一三得三,二三得六,三三得九
- 一四得四,二四得八,三四十二,四四十六
- 一五得五,二五一十,三五十五,四五二十,五五二十五
- 一六得六,二六十二,三六十八,四六二十四,五六三十,六六三十六
- 一七得七,二七十四,三七二十一,四七二十八,五七三十五,六七四十二,七七四十九
- 一八得八,二八十六,三八二十四,四八三十二,五八四十,六八四十八,七八五十六,八八六十四
- 一九得九,二九十八,三九二十七,四九三十六,五九四十五,六九五十四,七九六十三,八九七十二,九九八十一
- 记忆方法:
- 分类记忆:例如,记住所有“五”的口诀,再记住所有“六”的口诀。
- 联想记忆:将口诀与生活中的事物联系起来,例如,“二八十六”可以联想到16个糖果。
- 口诀接龙:通过口诀接龙游戏,加深对口诀的印象。
- 利用身体:可以用手指辅助记忆,例如计算6x7,伸出6个手指,每个手指代表7,依次加7。
- 口诀的应用:
- 快速计算乘法:直接根据口诀得出结果。
- 解决实际问题:将实际问题转化为乘法算式,并利用口诀快速求解。
- 作为除法的基础:理解乘除法的互逆关系。
三、乘法算式的书写
- 横式:
- 格式:乘数 × 被乘数 = 积
- 例如:3 × 5 = 15
-
竖式: (小学阶段一般不涉及复杂的竖式乘法,此处主要针对简单的理解)
-
格式:(以两位数乘以一位数为例)
1 2
× 3
3 6
- 被乘数写在上面,乘数写在下面,对齐个位。
- 从个位开始,用乘数依次乘以被乘数的每一位。
- 将乘得的积写在相应的位置。
-
- 注意事项:
- 书写要规范、整洁。
- 数字要对齐。
- 乘号要写清楚。
- 得数要准确。
四、乘法应用题
- 类型:
- 求总数问题:例如,每组有4个人,5组一共有多少人?
- 平均分问题:(反向思考)例如,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可以想6乘以几等于24?
- 倍数问题:例如,小明的苹果数量是小红的3倍,小红有5个苹果,小明有多少个苹果?
- 解题步骤:
- 读懂题意:理解题目的含义,明确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
- 分析数量关系:找到题目中的乘法关系。
- 列出算式:根据数量关系,列出乘法算式。
- 计算结果:利用乘法口诀或竖式计算出结果。
- 写出答案:将计算结果写成完整的答案。
- 常见数量关系:
- 总数 = 每份数 × 份数
- 总价 = 单价 × 数量
- 路程 = 速度 × 时间
- 易错点:
- 单位名称的填写:注意区分不同的单位名称。
- 计算错误:要仔细检查计算结果。
- 审题不清:要认真阅读题目,理解题意。
五、乘法的性质(初步理解)
- 交换律: 两个数相乘,交换乘数的位置,积不变。
- 例如:3 × 5 = 5 × 3
- 结合律: 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者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小学阶段简单了解即可)
- 分配律: 一个数与两个数的和相乘,等于这个数分别与这两个数相乘,再把积相加。(小学阶段简单了解即可)
六、拓展与提升
- 乘法与图形:
- 利用乘法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
- 利用乘法解决图形排列问题。
- 估算:
- 利用乘法口诀进行估算。
- 趣味乘法:
- 利用乘法进行数学游戏。
- 探索乘法的奥秘。
此思维导图旨在帮助小学生系统地学习和理解表内乘法,通过清晰的结构和丰富的细节,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掌握乘法的概念、口诀和应用,并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