症状思维导图

一、 引言
2.1 症状的定义
例:疼痛、眩晕、恶心、焦虑、疲劳。

2.2.1 主观症状 (Subjective Symptoms): 患者自身感觉到的,无法被他人直接观察到的症状。

例:发热、皮疹、肿胀、呼吸困难、血压升高。

2.2.2 客观症状 (Objective Signs): 可以被医生或其他人员观察到的症状。

例:发热、乏力、食欲不振、体重下降。

2.2.3 一般症状 (General Symptoms): 广泛存在于多种疾病中的症状。

例:Koplik斑(麻疹)、杵状指(慢性肺部疾病、先天性心脏病)。

2.2.4 特异性症状 (Specific Symptoms): 提示某种特定疾病的症状。

2.2 症状的分类
二、 症状的本质与分类
3.1.1 病史采集: 详细询问病史,包括主诉、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史等。
3.1.2 体格检查: 系统进行体格检查,包括一般情况、生命体征、各系统检查。
3.1.3 辅助检查: 必要时进行辅助检查,如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等。
3.1 全面性原则
3.2.1 症状组合: 分析不同症状之间的关联性,例如疼痛伴发热可能提示感染。
3.2.2 时间序列: 关注症状出现的时间顺序和演变过程,例如先出现咳嗽,后出现发热可能提示呼吸道感染。
3.2.3 部位分布: 关注症状出现的部位和分布范围,例如皮疹分布于躯干可能提示病毒感染。
3.2 关联性原则
3.3.1 常见病排除: 首先考虑常见病、多发病,逐步排除其他可能性。
3.3.2 危险因素排除: 考虑是否存在高危因素,例如吸烟史、高血压史、糖尿病史等。
3.3.3 药物影响排除: 考虑药物的副作用或相互作用,例如服用某些药物可能导致恶心、呕吐。
3.3 排除性原则
3.4.1 症状强度: 评估症状的严重程度,例如疼痛程度可以用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
3.4.2 症状频率: 评估症状发生的频率,例如咳嗽的次数、腹泻的次数。
3.4.3 症状持续时间: 评估症状持续的时间,例如发热持续的时间、疼痛持续的时间。
3.4 量化原则
三、 症状分析的基本原则
4.1.1 病史: 询问发热持续时间、发热类型、伴随症状(如咳嗽、咳痰、流涕、肌肉酸痛等)。
4.1.2 体格检查: 检查体温、呼吸频率、心率、肺部听诊、皮肤皮疹等。
4.1.3 辅助检查: 必要时进行血常规、胸片、尿常规等检查。
4.1.4 常见病因: 感染性疾病(如感冒、肺炎、泌尿道感染等)、非感染性疾病(如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
4.1 发热
4.2.1 部位: 明确疼痛部位,例如头痛、胸痛、腹痛、关节痛等。
4.2.2 性质: 描述疼痛性质,例如刺痛、胀痛、钝痛、灼痛等。
4.2.3 诱发因素: 寻找诱发疼痛的因素,例如活动后胸痛、进食后腹痛等。
4.2.4 缓解因素: 寻找缓解疼痛的因素,例如休息后缓解、服用止痛药缓解等。
4.2.5 伴随症状: 观察伴随症状,例如胸痛伴呼吸困难、腹痛伴恶心呕吐等。
4.2 疼痛
4.3.1 病史: 询问咳嗽持续时间、咳嗽类型(干咳、湿咳)、痰液性状(颜色、量)。
4.3.2 体格检查: 听诊肺部呼吸音,观察有无啰音、哮鸣音。
4.3.3 辅助检查: 必要时进行胸片、痰培养等检查。
4.3.4 常见病因: 呼吸道感染(如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哮喘、肺癌等。
4.3 咳嗽
四、 常见症状分析示例
5.1 非特异性症状
5.2 主观性偏差
5.3 信息不足
5.4 并发症与合并症
五、 症状分析的局限性与挑战
六、 总结
《症状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思维导图感染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