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顾茅庐的过程思维导图

《三顾茅庐的过程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诸葛亮出山

分支一:刘备的求贤之心

  • 1.1 背景:

    • 1.1.1 汉室衰微,群雄逐鹿
    • 1.1.2 刘备屡战屡败,寄人篱下
    • 1.1.3 徐庶举荐诸葛亮
      • 1.1.3.1 徐庶离去前的劝诫
      • 1.1.3.2 说明诸葛亮隐居地:隆中
      • 1.1.3.3 强调诸葛亮之才:卧龙
  • 1.2 目标:

    • 1.2.1 寻求匡扶汉室的贤才
    • 1.2.2 壮大自身实力,摆脱困境
  • 1.3 准备:

    • 1.3.1 斋戒沐浴,以示诚意
    • 1.3.2 与关羽、张飞说明情况,求得理解
    • 1.3.3 备上厚礼,表达敬意

分支二:一顾茅庐

  • 2.1 行程:

    • 2.1.1 从新野出发,长途跋涉
    • 2.1.2 山路崎岖,环境艰苦
    • 2.1.3 到达隆中,寻找茅庐
  • 2.2 遭遇:

    • 2.2.1 遇到童子,得知诸葛亮不在家
    • 2.2.2 诸葛亮外出游历,归期不定
    • 2.2.3 遇到诸葛均,态度谦和
  • 2.3 结果:

    • 2.3.1 留下书信,表达仰慕之情
    • 2.3.2 无功而返,略感失望
    • 2.3.3 关羽、张飞抱怨,认为不值得

分支三:二顾茅庐

  • 3.1 行程:

    • 3.1.1 短时间内再次前往,诚意不减
    • 3.1.2 不顾关羽、张飞的劝阻
    • 3.1.3 风雪交加,路途更加艰难
  • 3.2 遭遇:

    • 3.2.1 再次遇到童子,得知诸葛亮在家
    • 3.2.2 诸葛亮午睡未醒,等待良久
    • 3.2.3 关羽、张飞更加不满,欲强行叫醒
  • 3.3 结果:

    • 3.3.1 刘备耐心等待,恭敬有礼
    • 3.3.2 诸葛亮醒来,略带试探
    • 3.3.3 简单交谈,未深入讨论

分支四:三顾茅庐

  • 4.1 行程:

    • 4.1.1 坚定信念,再次前往
    • 4.1.2 关羽、张飞心生敬佩
    • 4.1.3 路途熟悉,心情略微放松
  • 4.2 遭遇:

    • 4.2.1 诸葛亮在家,态度略有改变
    • 4.2.2 刘备详细询问天下大势
    • 4.2.3 诸葛亮深入分析局势,提出《隆中对》
  • 4.3 结果:

    • 4.3.1 诸葛亮被刘备的诚意打动
    • 4.3.2 答应出山辅佐刘备,共图大业
    • 4.3.3 《隆中对》明确战略目标:占据荆州、益州,联吴抗曹

分支五:诸葛亮的战略分析(《隆中对》)

  • 5.1 天下形势:

    • 5.1.1 曹操占据天时,挟天子以令诸侯
    • 5.1.2 孙权占据地利,江东基业稳固
    • 5.1.3 刘备有人和,仁义之名远播
  • 5.2 发展战略:

    • 5.2.1 占据荆州,作为战略根据地
    • 5.2.2 进取益州,建立稳固后方
    • 5.2.3 联吴抗曹,形成战略联盟
    • 5.2.4 待天下有变,可出兵北伐
  • 5.3 战略意义:

    • 5.3.1 为刘备集团指明方向
    • 5.3.2 奠定蜀汉政权的基础
    • 5.3.3 成为三国鼎立的关键因素

分支六:三顾茅庐的启示

  • 6.1 求贤若渴:

    • 6.1.1 重视人才,不拘一格
    • 6.1.2 礼贤下士,虚心求教
  • 6.2 坚持不懈:

    • 6.2.1 目标明确,不轻易放弃
    • 6.2.2 克服困难,持之以恒
  • 6.3 真诚待人:

    • 6.3.1 以诚感人,以情感人
    • 6.3.2 尊重他人,换位思考
  • 6.4 战略思维:

    • 6.4.1 分析形势,制定战略
    • 6.4.2 高瞻远瞩,把握机遇

分支七:人物分析

  • 7.1 刘备:

    • 7.1.1 仁义著称,胸怀大志
    • 7.1.2 礼贤下士,求贤若渴
    • 7.1.3 坚韧不拔,百折不挠
  • 7.2 诸葛亮:

    • 7.2.1 智慧过人,才华横溢
    • 7.2.2 隐居隆中,静观其变
    • 7.2.3 审时度势,胸怀天下
  • 7.3 关羽、张飞:

    • 7.3.1 忠义勇猛,武艺高强
    • 7.3.2 最初不理解,后被感动
    • 7.3.3 体现了不同性格的人物特点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昆虫记思维导图清晰完整版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