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1-1949思维导图

《1921-1949思维导图》

I. 起源与萌芽 (1921-1927)

A. 社会背景

  • 1. 政治环境:

    • a. 北洋军阀统治:
      • 权力分散,军阀混战,政局动荡。
      • 列强干涉,国家主权受损。
    • b. 巴黎和会失败:
      • 中国权益被忽视,引发五四运动。
    • c. 国民党改组:
      • 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 2. 经济状况:

    • a.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
      • 一战期间短暂繁荣,战后迅速衰落。
    • b. 农村经济凋敝:
      • 地主剥削,赋税沉重,农民生活困苦。
    • c. 工人阶级壮大:
      • 为革命提供了阶级基础。
  • 3. 思想文化:

    • a. 新文化运动:
      • 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封建主义。
      •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影响深远。
    • b. 三民主义传播:
      • 孙中山思想逐渐深入人心。

B.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与发展

  • 1. 成立:
    • a. 共产国际的帮助。
    • b.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成果。
    • c. 1921年7月,中共一大召开。
  • 2. 初期的活动:
    • a. 组织工人运动:
      • 京汉铁路大罢工等。
    • b. 参与国民革命:
      • 促成国共合作。
  • 3. 国共合作:
    • a. 共同目标:
      • 反帝反封建,实现国家统一。
    • b. 合作方式:
      • 中共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
  • 4. 大革命的兴起与失败:
    • a. 北伐战争:
      • 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 b. 四一二反革命政变:
      • 国民党右派背叛革命,大肆屠杀共产党人。
    • c. 大革命失败:
      • 国共合作破裂,共产党转入地下活动。

II. 土地革命战争 (1927-1937)

A. 共产党力量的重建

  • 1. 南昌起义:
    • a. 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 b.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的开始。
  • 2. 秋收起义:
    • a. 毛泽东领导,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b. 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
  • 3. 建立革命根据地:
    • a.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 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其他根据地的建立提供了经验。
    • b. 其他革命根据地:
      • 中央苏区、鄂豫皖苏区等。
  • 4. 党的建设:
    • a. 加强思想建设:
      • 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 b. 整顿组织:
      • 肃清内部的错误倾向。

B. 国民党的统治

  • 1. 政治高压:
    • a. 实行独裁统治:
      • 压制民主自由,迫害异己。
    • b. 镇压共产党:
      • 进行多次“围剿”。
  • 2. 经济建设:
    • a. 发展官僚资本:
      • 控制国家经济命脉。
    • b. 推行币制改革:
      • 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发展。
  • 3. 外交:
    • a. 对日妥协退让:
      • 实行不抵抗政策。

C. 长征

  • 1. 背景:
    • a. 第五次反“围剿”失败。
    • b. 共产党的战略转移。
  • 2. 过程:
    • a. 四渡赤水:
      • 灵活机动,摆脱敌人追击。
    • b. 飞夺泸定桥:
      • 展现红军的英勇顽强。
    • c. 爬雪山,过草地:
      • 克服自然环境的恶劣。
  • 3. 意义:
    • a. 保存了党和红军的有生力量。
    • b. 传播了革命火种。
    • c. 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D. 遵义会议

  • 1. 内容:
    • a. 纠正了军事上的错误:
      • 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党中央的统治。
    • b. 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
  • 2. 意义:
    • a. 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 b. 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III. 抗日战争 (1937-1945)

A. 国共再次合作

  • 1. 西安事变:
    • a. 张学良、杨虎城发动,兵谏蒋介石。
    • b. 促成国共再次合作。
  • 2. 全民族抗战的开始:
    • a. 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
    • b. 国民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

B. 国民党的抗战

  • 1. 正面战场:
    • a. 主要承担防御任务。
    • b. 重要战役:淞沪会战、徐州会战、武汉会战等。
    • c. 战略防御:
      • 以空间换时间,消耗日军力量。
  • 2. 后期表现:
    • a. 消极抗日,积极反共。
    • b. 发动皖南事变。

C. 共产党的抗战

  • 1. 敌后战场:
    • a. 建立敌后根据地:
      • 晋察冀、晋冀鲁豫、山东等。
    • b. 开展游击战:
      • 麻雀战、地道战、地雷战等。
    • c. 百团大战:
      • 沉重打击了日军的侵略气焰。
  • 2. 党的建设:
    • a. 整风运动:
      • 反对主观主义、宗派主义、党八股。
      • 提高党的思想理论水平。
  • 3. 统一战线:
    • a. 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
    • b. 争取民族资产阶级和开明绅士的支持。

D. 抗战胜利

  • 1. 原因:
    • a. 全民族团结抗战。
    • b. 中国共产党的中流砥柱作用。
    • c. 世界反法西斯力量的支援。
  • 2. 意义:
    • a. 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反抗外敌入侵的第一次完全胜利。
    • b. 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 c. 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IV. 解放战争 (1946-1949)

A. 战争的爆发

  • 1. 背景:
    • a. 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坚持独裁统治。
    • b. 中国共产党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失败。
  • 2. 战争的开始:
    • a. 1946年6月,国民党军队进攻中原解放区。

B. 战略防御阶段 (1946-1947)

  • 1. 目标:
    • a. 粉碎国民党的进攻。
    • b. 保存和发展自己。
  • 2. 战术:
    • a. 诱敌深入,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 b. 运动战为主,辅以阵地战。
  • 3. 重要战役:
    • a. 孟良崮战役。

C. 战略反攻阶段 (1947-1948)

  • 1. 标志:
    • a.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 2. 内容:
    • a. 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
    • b. 加速国民党统治的崩溃。

D. 战略决战阶段 (1948-1949)

  • 1. 三大战役:
    • a. 辽沈战役:
      • 解放东北全境。
    • b. 淮海战役:
      • 消灭国民党军队主力。
    • c. 平津战役:
      • 解放华北地区。
  • 2. 渡江战役:
    • a. 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

E. 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 1. 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 a. 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
    • b. 依靠人民群众。
  • 2. 人民群众的支持:
    • a. 人民解放军是人民的军队。
    • b. 土地改革赢得农民的支持。
  • 3. 国民党统治的腐败:
    • a. 政治腐败,经济崩溃。
    • b. 失去民心。
  • 4. 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
    • a. 战略战术灵活机动。
    • b. 指战员英勇顽强。

F. 新中国的成立

  • 1.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 2. 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结束,中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尼尔斯骑鹅历险记》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