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的思维导图》
一、概述
1.1 定义
人体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系统。
1.2 功能
- 气体交换:吸入氧气,排出二氧化碳。
- 调节酸碱平衡:通过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 发声:声带振动。
- 嗅觉:嗅觉感受器位于鼻腔上部。
- 防御:阻挡和清除吸入的颗粒物和微生物。
- 代谢:参与某些物质的代谢。
二、呼吸系统的组成
2.1 呼吸道
-
2.1.1 上呼吸道
- 鼻:
- 鼻腔:
- 鼻前庭:过滤空气中的大颗粒物。
- 鼻腔黏膜:湿润、加温、清洁空气。
- 嗅区:感受气味。
- 鼻窦:减轻颅骨重量,共鸣发声。
- 鼻腔:
- 咽:
- 鼻咽部:连接鼻腔与口咽部,有咽鼓管开口。
- 口咽部:连接鼻咽部与喉咽部。
- 喉咽部:连接口咽部与食管、喉。
- 鼻:
-
2.1.2 下呼吸道
- 喉:
- 声带:发声器官。
- 会厌:吞咽时防止食物进入气管。
- 气管:
- C形软骨环:支撑气管,保持气道通畅。
- 纤毛柱状上皮:清除异物。
- 支气管:
- 主支气管(左、右):分别进入左、右肺。
- 叶支气管:主支气管分支。
- 段支气管:叶支气管分支。
- 小支气管:段支气管分支。
- 细支气管:小支气管分支。
- 呼吸性细支气管:连接肺泡管。
- 喉:
2.2 肺
-
2.2.1 结构
- 肺:
- 肺叶(左肺2叶,右肺3叶):肺的基本结构单位。
- 肺段:肺叶的亚单位。
- 肺小叶:肺段的亚单位。
- 肺泡:气体交换的场所。
- 肺泡壁细胞(I型肺泡细胞):气体交换。
- 肺泡壁细胞(II型肺泡细胞):分泌肺泡表面活性物质。
- 肺泡巨噬细胞:吞噬异物和微生物。
- 胸膜:
- 脏胸膜:覆盖于肺的表面。
- 壁胸膜:衬贴于胸腔内壁。
- 胸膜腔:脏胸膜与壁胸膜之间的潜在腔隙,内含少量液体,起润滑作用。
- 肺:
-
2.2.2 功能
- 气体交换:氧气进入血液,二氧化碳进入肺泡。
- 参与体液调节:分泌某些激素。
三、呼吸的生理过程
3.1 肺通气
-
3.1.1 概念
肺与外界环境之间的气体交换。
-
3.1.2 机制
- 吸气:
- 呼吸肌收缩(膈肌下降,肋间外肌收缩)。
- 胸廓容积增大,肺容积增大。
- 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
- 外界气体进入肺。
- 呼气:
- 呼吸肌舒张(膈肌上升,肋间外肌舒张)。
- 胸廓容积减小,肺容积减小。
- 肺内压升高,高于大气压。
- 肺内气体排出。
- 吸气:
-
3.1.3 影响因素
- 呼吸肌的收缩力。
- 胸廓的弹性。
- 气道的阻力。
- 肺的顺应性。
3.2 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
3.2.1 概念
肺泡内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与肺毛细血管中的血液进行交换。
-
3.2.2 机制
- 气体分压差: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
- 肺泡内氧分压高于肺毛细血管血液。
- 肺泡内二氧化碳分压低于肺毛细血管血液。
- 呼吸膜的面积和厚度:呼吸膜面积越大,厚度越薄,气体交换效率越高。
- 通气/血流比值:肺泡通气量与肺毛细血管血流量的比例。
- 气体分压差:气体总是从分压高的地方向分压低的地方扩散。
3.3 血液与组织的气体交换
-
3.3.1 概念
血液中的氧气和二氧化碳与组织细胞进行交换。
-
3.3.2 机制
- 气体分压差:
- 血液中氧分压高于组织细胞。
- 血液中二氧化碳分压低于组织细胞。
- 组织的代谢活动:组织细胞代谢旺盛,耗氧量高,产生二氧化碳多。
- 气体分压差:
3.4 气体的运输
-
3.4.1 氧气的运输
- 与血红蛋白结合:主要的运输方式,形成氧合血红蛋白(HbO2)。
- 溶解在血浆中:少量。
-
3.4.2 二氧化碳的运输
- 碳酸氢根离子(HCO3-):主要的运输方式。
- 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碳氨血红蛋白(HbCO2)。
- 溶解在血浆中:少量。
四、呼吸的调节
4.1 神经调节
-
4.1.1 呼吸中枢
- 延髓:基本的呼吸节律。
- 吸气中枢。
- 呼气中枢。
- 脑桥:调节呼吸频率和深度。
- 呼吸调整中枢。
- 大脑皮层:意识控制下的呼吸。
- 延髓:基本的呼吸节律。
-
4.1.2 呼吸反射
- 化学感受器反射:感受血液中氧气、二氧化碳和氢离子的变化。
- 牵张反射:肺扩张时抑制吸气,防止肺过度扩张。
4.2 化学调节
-
4.2.1 血液气体
- 二氧化碳分压:二氧化碳分压升高,刺激呼吸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
- 氧分压:氧分压降低,刺激化学感受器,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
- 氢离子浓度:氢离子浓度升高(酸性),刺激呼吸中枢,增加呼吸频率和深度。
五、影响呼吸的因素
5.1 环境因素
- 气压:高原地区气压低,氧分压低。
- 温度:高温环境呼吸频率加快。
- 空气污染:刺激呼吸道,引起呼吸道疾病。
5.2 生理因素
- 运动:运动时呼吸频率和深度增加。
- 情绪:情绪激动时呼吸频率加快。
- 年龄:老年人肺功能下降。
5.3 病理因素
- 呼吸道疾病: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
- 肺部疾病:肺炎、肺结核、肺癌等。
- 心血管疾病:心力衰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