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看看我们的地球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我们的地球
一、地球的形状与大小
- 形状:
- 接近球体,并非完全正圆。
- 两极略扁,赤道略鼓。
- 照片证据:太空拍摄的地球图片。
- 麦哲伦环球航行证明了地球是圆的。
- 大小:
- 赤道周长:约4万千米。
- 半径:约6371千米(平均)。
- 表面积:约5.1亿平方千米。
- 陆地面积:约1.49亿平方千米(约占29%)。
- 海洋面积:约3.61亿平方千米(约占71%)。
- 地球仪:
- 用途: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陆地和海洋的分布。
- 经纬线:
- 经线:指示南北方向,起点是本初子午线。
- 纬线:指示东西方向,起点是赤道。
- 经纬网:地球仪上的经纬线构成的网络。
- 模型:
- 地球仪是模仿地球形状的模型。
- 比例尺:地球仪上的比例尺表示地球实际大小与地球仪大小的比例关系。
二、地球的运动
- 自转:
- 方向:自西向东。
- 周期:约24小时(一个太阳日)。
- 影响:
- 昼夜更替:地球自转使得地球上不同地区轮流面向太阳,形成昼夜。
- 物体的运动方向发生偏转(科里奥利力)。
- 公转:
- 轨道:椭圆形。
- 周期:约365.25天(一年)。
- 方向:自西向东。
- 影响:
- 四季变化:地球公转和地轴倾斜使得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移动,形成四季。
- 昼夜长短变化:地球公转期间,不同纬度地区昼夜长短变化不同。
- 地轴倾斜: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平面之间的夹角(约23.5度)。
- 太阳直射点:太阳光垂直照射地球表面的位置。
- 昼夜长短变化:
- 夏季:北半球昼长夜短,南半球昼短夜长。
- 冬季:北半球昼短夜长,南半球昼长夜短。
- 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平分。
三、地球的圈层结构
- 内部圈层:
- 地壳:地球最外层,由岩石构成。
- 地幔:位于地壳之下,温度较高,物质呈塑性状态。
- 地核:地球最中心部分,温度极高,主要由铁和镍组成。
- 外部圈层:
- 大气圈:包围地球的气体层,主要成分是氮气和氧气。
- 水圈:地球表面的水体,包括海洋、河流、湖泊、冰川等。
- 海洋是水圈的主体。
- 淡水资源是重要的资源。
- 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 生物依赖于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
- 岩石圈:
- 包括地壳和一部分上地幔。
- 构成地球表面的岩石和土壤。
四、地球的资源
- 水资源:
- 重要性:生命之源,工农业生产的重要资源。
- 分布:分布不均,有些地区缺水严重。
- 保护:节约用水,防止水污染。
- 矿产资源:
- 重要性: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
- 种类:金属矿产(铁、铜、铝等)、非金属矿产(煤、石油、天然气等)。
- 分布:分布不均,有些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 保护:合理开发,节约利用,减少污染。
- 土地资源:
- 重要性:农业生产的基础,人类生存的场所。
- 种类:耕地、森林、草地、荒地等。
- 保护:保护耕地,防止土地荒漠化,合理利用土地。
- 森林资源:
- 重要性: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
- 保护:保护森林,植树造林,防止乱砍滥伐。
- 能源:
- 化石能源:煤、石油、天然气(不可再生)。
- 新能源:太阳能、风能、水能、地热能(可再生)。
- 节约能源,开发新能源。
五、保护我们的地球
- 环境污染:
- 空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燃烧秸秆等。
- 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农药化肥等。
- 土壤污染:工业废弃物、生活垃圾、农药化肥等。
- 白色污染:塑料垃圾。
- 环境问题:
- 全球变暖:温室气体排放过多导致地球温度升高。
- 臭氧层破坏:氟利昂等化学物质破坏臭氧层。
- 酸雨:酸性气体排放导致降水呈酸性。
- 土地荒漠化:植被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
- 生物多样性减少:栖息地破坏、过度捕猎等导致生物种类减少。
- 保护措施:
- 减少污染排放:减少工业废气、废水、废渣的排放。
- 节约资源:节约用水、用电、用纸等。
- 垃圾分类:将垃圾分类处理,回收利用。
- 植树造林: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生态环境。
- 保护野生动物:保护野生动物的栖息地,禁止非法捕猎。
- 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推广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
- 提高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爱护环境。
- 可持续发展:
- 经济发展要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 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能损害后代人的利益。
六、特殊地区
- 南北极:
- 严寒气候,冰雪覆盖。
- 南极:陆地,周围环绕海洋。
- 北极:海洋,周围环绕陆地。
- 独特的生物:企鹅、北极熊等。
- 重要的科研价值。
- 高山:
- 海拔高,气候寒冷。
- 独特的垂直自然带。
- 冰川、积雪。
- 高山动植物。
- 海洋:
- 广阔的水域,蕴藏丰富的资源。
- 不同的海洋环境:浅海、深海。
- 海洋生物:鱼类、珊瑚、海藻等。
- 重要的交通运输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