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思维导图
《三国思维导图》
一、时代背景与开端
1.1 东汉末年衰败
- 政治腐败:
- 经济崩溃:
- 农民起义:
- 黄巾起义(张角)
- 口号:“苍天已死,黄天当立”
- 加速东汉王朝瓦解
1.2 董卓乱政
- 何进召董卓进京: 铲除宦官,引狼入室。
- 董卓专权:
- 废立皇帝(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
- 焚烧洛阳,迁都长安
- 倒行逆施,激起民愤
- 群雄讨董:
二、主要势力崛起
2.1 曹操
- 出身: 宦官之后,早年颇有才干。
- 早期发展:
- “挟天子以令诸侯”(控制汉献帝)
- 击败吕布,占据兖州
- 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统一北方
- 主要政策:
- 屯田制:发展农业,保障军粮
- 唯才是举:选拔人才,不拘一格
- 赤壁之战:
- 与孙权、刘备联军对抗,大败。
- 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 后期: 称魏王,为曹丕建立魏国奠定基础。
2.2 刘备
- 出身: 汉室宗亲,以仁义著称。
- 早期发展:
- 辗转各地,依附于各路诸侯(公孙瓒、曹操、袁绍、刘表等)
- 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
- 建立蜀汉:
- 占据荆州部分地区
- 入川夺取益州
- 称汉中王
- 称帝,建立蜀汉
- 主要将领:
- 夷陵之战: 为关羽报仇,被陆逊火烧连营,大败而归,病逝白帝城。
2.3 孙权
- 出身: 孙坚之子,孙策之弟。
- 继承基业: 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位。
- 稳固统治:
- 赤壁之战: 与刘备联合抗曹,大败曹操。
- 主要战役:
- 夷陵之战:陆逊火烧连营,击败刘备。
- 合肥之战:多次与曹魏交战,互有胜负。
- 建立吴国: 称帝,建立吴国。
三、重要战役
3.1 官渡之战
- 对战双方: 曹操 vs 袁绍
- 战争结果: 曹操以少胜多,击败袁绍,奠定统一北方的基础。
- 影响: 袁绍势力衰落,曹操逐渐占据优势。
3.2 赤壁之战
- 对战双方: 曹操 vs 孙权、刘备联军
- 战争结果: 曹操大败,未能统一南方,奠定三国鼎立的局面。
- 重要人物: 周瑜(东吴都督)、诸葛亮(刘备军师)
3.3 夷陵之战
- 对战双方: 刘备 vs 孙权(陆逊)
- 战争结果: 刘备大败,蜀汉元气大伤,病逝白帝城。
- 影响: 蜀汉国力衰退,诸葛亮北伐成为蜀汉的主要战略。
四、蜀汉诸葛亮
4.1 三顾茅庐
- 刘备求贤若渴: 三次拜访诸葛亮,诚意打动诸葛亮。
- 《隆中对》: 诸葛亮为刘备规划战略蓝图,奠定蜀汉立国基础。
4.2 北伐
- 目的: 光复汉室,统一中原。
- 主要战役:
- 街亭之战(失街亭,用马谡不当)
- 六出祁山(未能取得决定性胜利)
- 木牛流马: 解决蜀军粮草运输问题。
- 病逝五丈原: 壮志未酬身先死,留下千古遗憾。
五、三国后期与统一
5.1 司马懿崛起
- 曹魏重臣: 历经曹操、曹丕、曹睿三朝。
- 抵御诸葛亮: 五丈原之战与诸葛亮对峙,耗死诸葛亮。
- 发动高平陵之变: 诛杀曹爽,掌握曹魏大权。
- 为司马氏篡权奠定基础。
5.2 司马炎建立西晋
- 司马懿之孙: 废魏元帝曹奂,建立西晋。
- 灭吴: 统一全国,结束三国鼎立局面。
- 西晋统治: 短暂的统一,后期八王之乱,社会动荡。
六、三国文化影响
- 《三国演义》:
-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
- 对三国历史进行了艺术加工和演绎。
- 塑造了众多经典人物形象(曹操、诸葛亮、关羽、刘备等)。
- 戏曲、文学、艺术等: 三国故事被广泛改编成各种艺术形式,影响深远。
- 成语典故: 许多成语典故源于三国历史(例如:草船借箭、空城计、赔了夫人又折兵等)。
- 三国精神: 忠义、智谋、勇敢等精神被后人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