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阳楼记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 《岳阳楼记》
一级分支:
-
作者及背景
- 作者:范仲淹
- 字:希文
- 谥号:文正
- 政治家:北宋名臣,庆历新政主导者
- 文学家:古文运动倡导者
- 写作背景:
- 时间:庆历六年(1046年)
- 地点:谪守邓州(未登岳阳楼)
- 原因:好友滕宗谅重修岳阳楼后,请范仲淹作记
- 时代背景:北宋中期,内忧外患(冗官、冗兵、冗费,“三冗”问题严重;辽、西夏威胁)
- 滕宗谅重修岳阳楼:体现了其积极进取,革新政治的愿望。
- 作者:范仲淹
-
文章结构
- 总分总结构
- 第一段:
- 概述:交代作记缘由,点明岳阳楼重修及滕宗谅被贬谪之事。
- 关键句:“属予作文以记之”——写作任务及目的。
- 第二段:
- 描写:洞庭湖景物描写(阴晴变化)。
- 情感:迁客骚人的悲喜之情,引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题。
- 空间转换:从实景到想象(或曰),扩大描写范围,增强感染力。
- 第三段:
- 议论: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崇高理想。
- 升华:点明主旨,表达作者的政治抱负和高尚情操。
- 情感归宿:忧国忧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内容赏析
- 景物描写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洞庭湖的广阔气势。
- 修辞:夸张、对偶。
- 作用:烘托洞庭湖的壮阔,为下文抒情奠定基础。
- 阴景描写:
- “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描写阴雨天气的恶劣景象。
- 作用:渲染悲凉气氛,烘托迁客骚人的悲伤心情。
- 晴景描写:
- “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描写晴朗天气的明媚景象。
- 作用:展现生机勃勃的景象,烘托迁客骚人的喜悦心情。
- 作用:对比,衬托,情景交融。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描绘洞庭湖的广阔气势。
- 情感表达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迁客骚人的悲伤情绪。
-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迁客骚人的喜悦情绪。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的崇高理想和忧国忧民的情怀。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强调不因外物或个人遭遇而影响内心的平和。
- 语言特点
- 骈散结合:既有骈句的整齐,又有散句的灵活。
- 对偶句:大量运用对偶句,增强文章的节奏感和表现力。
- 四字短语:大量运用四字短语,简洁凝练。
- 用词精准:如“衔”、“吞”、“横”等动词的使用,生动形象。
- 思想内涵
- 忧国忧民的责任感: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
- 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不因个人境遇而改变追求。
- 高尚的道德情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景物描写
-
主旨及意义
- 主旨: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崇高情怀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
- 现实意义:
- 激励人们树立远大理想,为国家和社会贡献力量。
- 倡导一种积极向上、不计个人得失的人生态度。
- 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和借鉴价值。
- 历史意义:
- 成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名篇,影响深远。
- 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 对后世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观念产生了积极影响。
-
重要语句
-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 “朝晖夕阴,气象万千”
- “去国怀乡,忧谗畏讥”
- “心旷神怡,宠辱偕忘”
-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
写作手法
- 借景抒情:通过描写洞庭湖的景色,抒发作者的情感。
- 情景交融:将自然景物与人的情感融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合一的境界。
- 对比:运用阴晴景物的对比,突出不同心境。
- 议论抒情结合:先叙述、描写,再议论、抒情,水到渠成。
- 卒章显志:在文章结尾点明主旨,升华主题。
二级分支 (部分一级分支下的展开,可继续扩展):
- 作者及背景 下的二级分支:
- 庆历新政:内容,结果,影响。
- 古文运动:主张,影响。
- 内容赏析-情感表达 下的二级分支:
- “忧谗畏讥”的具体含义,时代背景。
- “宠辱偕忘”的心境描述,如何达到。
- 主旨及意义-现实意义 下的二级分支:
- 如何理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当代的价值。
- 如何将这种精神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以上结构提供了一个《岳阳楼记》的思维导图的框架,可以根据需要进一步扩展每个分支的内容,使其更加详细和全面。 这种思维导图式的组织方式,有助于理解文章的结构、内容、主旨和写作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