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的思维导图

描写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景象,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展现古代人民观潮的盛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1.1 课文主题
描写性散文,语言生动形象,充满画面感。
结构清晰,层次分明,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1.2 文体特点
总起: 交代观潮时间和地点,点明观潮盛况。
分述: 详细描写潮来前、潮来时、潮来后的景象。
总结: 赞美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
1.3 写作顺序
一、整体感知
**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
**地点:**浙江海宁盐官镇。
2.1.1 时间地点
**人物:**观潮的人群。
**活动:**挤满了堤岸,争先恐后,翘首以待。
描写:“人山人海”,“挨山塞海”。
2.1.2 人物活动
**静谧:**江面平静,风平浪静。
**明朗:**阳光明媚,万里无云。
2.1.3 环境描写
烘托出观潮人群的期待心情。
为下文大潮的出现作铺垫,形成对比。
2.1.4 作用
2.1 潮来前:等待的氛围
声音:“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
形态:“一条白线”,逐渐变粗。
**速度:**快速逼近。
2.2.1 初潮景象
形态:“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
气势:“地动山摇”,惊心动魄。
声音:“震耳欲聋”。
2.2.2 大潮逼近
**力量:**摧枯拉朽,势不可挡。
景象:“吞没”堤岸,“冲上”堤岸。
对比:“风号浪吼”与之前的“风平浪静”形成鲜明对比。
2.2.3 大潮冲击
**惊叹:**观潮人发出惊呼,被大潮的壮观景象所震撼。
**描写:**用“犹如”,“仿佛”等比喻,增强了描写的生动性。
2.2.4 人物反应
比喻:“一条白线”、“白色战马”。
**拟人:**赋予潮水以人的动作和情感。
夸张:“地动山摇”,“震耳欲聋”。
2.2.5 修辞手法
2.2 潮来时:波澜壮阔的景象
**声音:**逐渐减弱,最终消失。
**形态:**波涛渐渐平息。
2.3.1 江面恢复
**心情:**意犹未尽,回味无穷。
**描写:**留下“一片狼藉”的景象。
2.3.2 人群散去
与潮来时的景象形成对比,突出大潮的短暂和壮烈。
暗示大自然的伟力,引发人们的思考。
2.3.3 作用
2.3 潮来后:余波荡漾
二、详细内容
对声音、形态、力量的细致刻画,使读者身临其境。
运用生动的比喻和拟人,增强了描写的形象性。
3.1 细节描写
用静谧的环境衬托大潮的壮观。
用观潮人群的反应衬托大潮的震撼力。
3.2 衬托
先描写静态的江面,再描写动态的大潮。
使文章富有变化,更具吸引力。
3.3 动静结合
按照潮水由远及近的顺序描写,符合人们的观赏习惯。
使文章条理清晰,层次分明。
3.4 由远及近
比喻、拟人、夸张等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和感染力。
3.5 修辞手法运用
三、写作手法
通过对钱塘江大潮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4.1 对大自然的赞美
展现了古代人民观潮的盛况,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
侧面歌颂了劳动人民征服自然的豪情壮志。
4.2 对劳动人民的歌颂
钱塘江大潮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展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表达了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热爱和自豪。
4.3 对中华文化的自豪
四、思想感情
了解钱塘江大潮的形成原因和地理特点。
搜集其他描写自然景观的优秀散文。
5.1 相关资料
培养热爱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写作方法。
5.2 现实意义
五、课外延伸
《观潮》思维导图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 47 48 49 50 51 52 53 54 55 56 57 58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 70 71 72 73 74 75 76 77 78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 95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 117 118 119 120 121 122 123 124 125 126 127 128 129 130 131 132 133 134 135 136 137 138 139 140 141 142 143 144 145 146 147 148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有道云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

0的思维导图
0的思维导图
2025-04-14 10: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