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思维导图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思维导图

一、 中心主题: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1.1 核心思想: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1.1.1 逆境中的乐观:面对困境,不畏惧,不退缩,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

1.1.2 随遇而安的胸怀:不拘泥于得失,顺应自然,享受当下。

1.1.3 内心强大的力量:依靠自身的力量战胜困难,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1.2 作者:苏轼

1.2.1 生平简介: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美食家。

  • 1.2.1.1 官场生涯:仕途坎坷,屡遭贬谪。
    • 1.2.1.2 文学成就:诗、词、文、书、画皆精,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 1.2.1.3 个人风格:豪放、旷达、充满哲理。

      1.2.2 创作背景:被贬黄州期间,生活困苦,精神压抑。

  • 1.2.2.1 社会环境:北宋政治腐败,党争激烈。
    • 1.2.2.2 个人遭遇:因“乌台诗案”被贬谪,身心遭受巨大打击。
    • 1.2.2.3 心态转变:在逆境中逐渐领悟人生真谛,形成超脱旷达的人生态度。

二、 诗词赏析

2.1 上阕:描写风雨中的实景,展现词人遭遇困境。

2.1.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 2.1.1.1 莫听:不要在意。
    • 2.1.1.2 穿林打叶声:风雨的声音,象征外界的干扰和阻碍。
    • 2.1.1.3 何妨:不妨,没关系。
    • 2.1.1.4 吟啸:长啸,抒发情感。
    • 2.1.1.5 且徐行:慢慢地走。
    • 2.1.1.6 含义:不要在意风雨声,不妨一边吟唱,一边慢慢行走。表现了词人面对困境时的镇定自若和乐观态度。

2.1.2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2.1.2.1 竹杖芒鞋:简朴的行装,象征安贫乐道的生活。
    • 2.1.2.2 轻胜马:比骑马还轻松。
    • 2.1.2.3 谁怕:有什么可怕的?反问语气,强调无所畏惧。
    • 2.1.2.4 一蓑烟雨:披着蓑衣在风雨中行走。
    • 2.1.2.5 任平生:任凭一生,顺其自然。
    • 2.1.2.6 含义:竹杖芒鞋比骑马还轻松,有什么可怕的?披着蓑衣在风雨中度过一生,顺其自然吧。表现了词人安贫乐道,随遇而安的胸怀。

2.2 下阕:由实景转为虚写,抒发词人的内心感悟。

2.2.1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 2.2.1.1 料峭春风:微寒的春风。
    • 2.2.1.2 吹酒醒:将醉意吹醒。
    • 2.2.1.3 微冷:稍微感到寒冷。
    • 2.2.1.4 山头斜照:傍晚的阳光。
    • 2.2.1.5 却相迎:反而迎接。
    • 2.2.1.6 含义:春风吹醒了醉意,稍微感到寒冷,但山头的夕阳却迎面而来。表现了词人经历风雨后,看到了希望,内心充满温暖。

2.2.2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2.2.2.1 回首:回头看。
    • 2.2.2.2 向来萧瑟处:过去经历风雨的地方。
    • 2.2.2.3 归去:回去。
    • 2.2.2.4 也无风雨也无晴:既没有风雨,也没有晴天。
    • 2.2.2.5 含义:回头看过去经历风雨的地方,现在回去,内心已经平静,无论是风雨还是晴天,都无法影响我的心境。表现了词人超脱物外,达到了一种“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精神境界。

三、 写作特色

3.1 意象鲜明:风雨、竹杖芒鞋、斜照等意象,生动地描绘了词人的处境和心境。

3.2 对比手法:用“穿林打叶声”与“吟啸且徐行”对比,用“竹杖芒鞋”与“马”对比,用“萧瑟处”与“无风雨也无晴”对比,突出了词人的乐观态度和超脱胸怀。

3.3 白描手法:语言朴实自然,没有过多的雕琢,却能表达深刻的哲理。

3.4 语言精炼:短短几句词,包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耐人寻味。

3.5 情感真挚:词人将自己的真实情感融入到词中,表达了面对困境时的乐观、坚强和旷达。

四、 主题意义

4.1 启示:人生难免会遇到挫折和困境,我们应该学习苏轼的乐观精神,保持内心的平静与坚定,勇敢地面对挑战。

4.2 激励:即使身处逆境,也要保持积极的心态,相信未来充满希望。

4.3 人生哲理:不拘泥于得失,顺应自然,享受当下,追求精神上的自由。

4.4 时代价值:在现代社会,人们面临着各种压力和挑战,学习苏轼的旷达胸怀,有助于我们保持心理健康,积极面对生活。

五、 延伸思考

5.1 如何理解“也无风雨也无晴”?

5.2 苏轼的词对你的人生有什么启示?

5.3 除了《定风波》,你还知道哪些表达类似情感的诗词?

5.4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如何践行苏轼的旷达精神?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论语的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