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思维导图》
一、 德育目标
1. 道德认知
* **1.1 理解道德规范**
* 1.1.1 理解基本道德原则(诚实守信、公平正义、尊重他人、爱国奉献)
* 1.1.2 了解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
* 1.1.3 辨析道德行为与非道德行为
* **1.2 道德判断与推理**
* 1.2.1 能够进行简单的道德判断
* 1.2.2 能够进行道德推理,分析行为的道德后果
* 1.2.3 能够运用道德原则解决实际问题
2. 道德情感
* **2.1 道德感**
* 2.1.1 产生对真善美的积极情感体验
* 2.1.2 对假恶丑的厌恶感
* 2.1.3 爱国主义情感,民族自豪感
* **2.2 同情心与责任感**
* 2.2.1 能够理解他人的感受,具有同情心
* 2.2.2 具有社会责任感,愿意为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
* 2.2.3 对集体负责,维护集体荣誉
3. 道德意志
* **3.1 自制力**
* 3.1.1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和行为
* 3.1.2 能够抵制不良诱惑
* 3.1.3 能够克服困难,坚持正确的行为
* **3.2 道德信念**
* 3.2.1 形成正确的道德信念
* 3.2.2 坚守道德原则
* 3.2.3 勇敢地维护道德正义
4. 道德行为
* **4.1 良好的行为习惯**
* 4.1.1 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生活习惯、劳动习惯
* 4.1.2 遵守纪律,维护公共秩序
* 4.1.3 文明礼貌,尊重他人
* **4.2 积极的道德实践**
* 4.2.1 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活动
* 4.2.2 在日常生活中践行道德规范
* 4.2.3 勇于承担责任,敢于批评不良行为
二、 德育原则
1. 导向性原则
* **1.1 政治导向**
* 1.1.1 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1.1.2 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 **1.2 科学导向**
* 1.2.1 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
* 1.2.2 运用科学的教育方法
2. 知行统一原则
* **2.1 理论联系实际**
* 2.1.1 将道德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 2.1.2 在实践中检验和提升道德认识
* **2.2 注重实践体验**
* 2.2.1 鼓励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 2.2.2 创造机会让学生体验道德行为的价值
3. 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
* **3.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 3.1.1 了解学生的特点和需求
* 3.1.2 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
* **3.2 提出明确的道德要求**
* 3.2.1 制定明确的道德规范
* 3.2.2 对学生的行为进行及时评价和指导
4. 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 **4.1 发挥集体的力量**
* 4.1.1 营造良好的集体氛围
* 4.1.2 组织集体活动,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 **4.2 重视个体差异**
* 4.2.1 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
* 4.2.2 采取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5. 积极因素与消极因素转化原则
* **5.1 引导学生认识错误**
* 5.1.1 帮助学生分析错误的原因
* 5.1.2 引导学生改正错误
* **5.2 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 5.2.1 发现学生的优点和潜力
* 5.2.2 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取得进步
三、 德育方法
1. 说理教育
* **1.1 讲解**
* 1.1.1 系统讲解道德知识
* 1.1.2 运用生动事例进行说明
* **1.2 讨论**
* 1.2.1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 1.2.2 引导学生积极发言,发表自己的观点
* **1.3 辩论**
* 1.3.1 组织学生进行辩论
* 1.3.2 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2. 榜样示范
* **2.1 树立榜样**
* 2.1.1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道德榜样
* 2.1.2 宣传榜样的事迹
* **2.2 榜样内化**
* 2.2.1 引导学生学习榜样的精神
* 2.2.2 鼓励学生以榜样为榜样,规范自己的行为
3. 实践锻炼
* **3.1 组织社会实践活动**
* 3.1.1 志愿服务、社区服务、公益活动
* 3.1.2 参观博物馆、纪念馆等
* **3.2 创设情境**
* 3.2.1 设计道德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和思考
* 3.2.2 角色扮演,模拟解决道德问题
4. 情感陶冶
* **4.1 营造良好的环境**
* 4.1.1 创建优美的校园环境
* 4.1.2 营造积极向上的班级氛围
* **4.2 开展艺术活动**
* 4.2.1 音乐、美术、文学等
* 4.2.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道德情操
5. 评价与激励
* **5.1 及时评价**
* 5.1.1 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及时评价
* 5.1.2 肯定学生的进步,指出存在的问题
* **5.2 激励机制**
* 5.2.1 奖励学生的良好行为
* 5.2.2 激发学生的道德自觉性
四、 德育途径
1. 课堂教学
* **1.1 学科渗透**
* 1.1.1 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 1.1.2 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
* **1.2 主题班会**
* 1.2.1 围绕道德主题开展班会活动
* 1.2.2 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反思
2. 校园文化
* **2.1 校风建设**
* 2.1.1 营造良好的校风
* 2.1.2 树立学校的道德形象
* **2.2 环境育人**
* 2.2.1 优化校园环境
* 2.2.2 利用校园环境进行德育
3. 家庭教育
* **3.1 家校合作**
* 3.1.1 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
* 3.1.2 形成教育合力
* **3.2 家长示范**
* 3.2.1 家长以身作则
* 3.2.2 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
4. 社会实践
* **4.1 社区服务**
* 4.1.1 参与社区志愿服务活动
* 4.1.2 了解社会,服务社会
* **4.2 社会调查**
* 4.2.1 开展社会调查活动
* 4.2.2 了解社会问题,培养社会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