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表内除法思维导图 简单》
中心主题:表内除法
一、除法的意义与认识
-
概念:
- 什么是除法:把一个数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或者求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的运算。
- 平均分:每份分得同样多,就是平均分。
- 包含分:看一个数里包含几个另一个数。
-
符号与读法:
- 除号:“÷”
- 读作:除以
- 例如:12 ÷ 3 = 4 (读作:12除以3等于4)
-
各部分名称:
- 被除数:除号前面的数 (例如:12 ÷ 3 = 4 中,12是被除数)
- 除数:除号后面的数 (例如:12 ÷ 3 = 4 中,3是除数)
- 商:计算的结果 (例如:12 ÷ 3 = 4 中,4是商)
-
除法的两种情况:
- 平均分:知道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总数 ÷ 份数 = 每份数)
- 包含分:知道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 (总数 ÷ 每份数 = 份数)
二、用乘法口诀求商
-
关系:
- 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
- 利用乘法口诀求商。
-
方法:
- 想:除数 × ( )= 被除数
- 例如:18 ÷ 6 = ? 想:六( )十八 (三六十八),商是3。
-
口诀选择:
- 寻找包含除数的乘法口诀。
- 如果被除数大于除数与对应乘数的积,则需要调整乘数。
-
特殊情况:
- 被除数和除数相同:商是1 (例如:5 ÷ 5 = 1)
- 除数是1:商是被除数 (例如:8 ÷ 1 = 8)
- 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 (例如:0 ÷ 7 = 0)
- 0不能做除数。
三、解决问题
-
简单应用题:
- 平均分:知道总数和份数,求每份数。
- 包含分:知道总数和每份数,求份数。
-
两步应用题:
- 先算:利用加、减、乘法解决一部分问题。
- 再算:利用除法解决最终问题。
- 例:有24个苹果,平均分给6个小朋友,每个小朋友先吃掉2个,还剩多少个? (先算每个小朋友分到几个:24 ÷ 6 = 4(个),再算还剩几个:4 - 2 = 2(个))
-
策略:
- 认真读题,理解题意。
- 分析数量关系,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 列式计算,写出答语。
- 检查计算是否正确,答案是否符合题意。
-
类型:
- “总数”问题:涉及总数、份数、每份数之间的关系。
- “剩余”问题:计算分配后剩余的数量。
- “比较”问题:比较不同分配方案的结果。
四、表内除法练习
-
基本口算:
- 熟练掌握1-9的乘法口诀。
- 进行大量的口算练习,提高计算速度和准确率。
-
填空题:
- 根据除法算式,填写被除数、除数或商。
- 例如:( ) ÷ 4 = 5
-
判断题:
- 判断除法算式的正误。
- 判断除法应用题的解法是否正确。
-
选择题:
- 选择正确的除法算式或答案。
-
应用题:
- 解答各种类型的除法应用题。
-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易错点
-
混淆乘法和除法的意义:
- 要明确乘法是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除法是平均分。
-
用错乘法口诀:
- 要熟练掌握乘法口诀,并能灵活运用。
-
单位名称错误:
- 注意区分不同数量的单位名称。
-
漏写答语:
- 解答应用题时,要写清楚答语。
-
计算错误:
- 要认真细致地进行计算,避免出错。
六、学习技巧
-
理解概念:
- 透彻理解除法的含义和应用。
-
背诵口诀:
- 熟练背诵乘法口诀是解决除法问题的基础。
-
多加练习:
- 通过大量的练习来巩固知识,提高计算能力。
-
寻求帮助:
- 遇到困难时,要及时向老师或同学请教。
-
联系生活:
- 在生活中寻找除法的例子,加深对除法的理解。 例如,分水果,分糖果等等。
七、拓展思考
-
余数:
- 除法算式中,如果不能整除,就会有余数。(二年级不涉及,可提前了解)
-
更大的数:
- 尝试用除法解决更大的数的问题。(三年级内容,提前预习)
-
综合应用:
- 将除法与其他运算结合起来,解决更复杂的问题。(三年级内容,提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