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细菌和病毒的思维导图》
中心主题:微生物世界——真菌、细菌和病毒
I. 真菌 (Fungi)
-
A. 基本特征
-
- 细胞类型:真核细胞
-
- 细胞结构:
- a.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几丁质
- b. 细胞膜:含有麦角甾醇
- c. 细胞核:含染色体
- d. 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等
- 细胞结构:
-
- 营养方式:
- a. 异养型:腐生、寄生、共生
- b. 吸收营养:通过菌丝分泌酶分解有机物,然后吸收
- 营养方式:
-
- 繁殖方式:
- a. 无性繁殖:孢子(分生孢子、孢囊孢子)、断裂生殖、芽殖
- b. 有性繁殖:孢子(子囊孢子、担孢子、接合孢子)
- 繁殖方式:
-
- 形态多样性:
- a. 单细胞:酵母菌
- b. 多细胞:霉菌、蘑菇
- c. 菌丝:构成真菌的细丝状结构,具有顶端生长和分枝的特点
- 形态多样性:
-
-
B. 分类
-
- 子囊菌:酵母菌、青霉、曲霉、冬虫夏草
- a. 特征:产生子囊孢子
- 子囊菌:酵母菌、青霉、曲霉、冬虫夏草
-
- 担子菌:蘑菇、木耳、灵芝
- a. 特征:产生担孢子
- 担子菌:蘑菇、木耳、灵芝
-
- 接合菌:毛霉、根霉
- a. 特征:通过接合生殖产生接合孢子
- 接合菌:毛霉、根霉
-
- 半知菌:有些为病原真菌,如引起足癣的真菌
- a. 特征:无有性生殖阶段
- 半知菌:有些为病原真菌,如引起足癣的真菌
-
-
C. 生态作用
-
- 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
- 互利共生:菌根 (真菌与植物根系的共生),地衣 (真菌与藻类的共生)
-
- 寄生者:引起植物病害 (小麦锈病、玉米黑粉病),引起动物病害 (皮肤癣菌病)
-
-
D. 与人类的关系
-
- 食品工业:酵母菌用于发酵(酿酒、制作面包),食用菌 (蘑菇、木耳)
-
- 医药工业: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抗生素
-
- 农业:生物防治(如用绿僵菌防治害虫)
-
- 危害:引起食物霉变,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疾病
-
II. 细菌 (Bacteria)
-
A. 基本特征
-
- 细胞类型:原核细胞
-
- 细胞结构:
- a. 细胞壁:主要成分为肽聚糖
- b. 细胞膜:不含胆固醇
- c. 拟核:环状DNA
- d. 核糖体:70S型
- e. 质粒:小型环状DNA,携带抗生素抗性基因
- f. 荚膜:保护细菌,增强致病性
- g. 鞭毛:运动器官
- h. 菌毛:附着于宿主细胞
- 细胞结构:
-
- 营养方式:
- a. 自养型:光合细菌、化能自养细菌
- b. 异养型:腐生、寄生、共生
- 营养方式:
-
- 繁殖方式:
- a. 二分裂:简单快速的繁殖方式
- b. 芽孢:抵抗恶劣环境的休眠体
- c. 基因转移:接合、转导、转化
- 繁殖方式:
-
- 形态多样性:
- a. 球菌
- b. 杆菌
- c. 螺旋菌
- d. 弧菌
- 形态多样性:
-
-
B. 分类
-
- 革兰氏阳性菌 (G+菌):细胞壁厚,肽聚糖含量高,染色后呈紫色
-
- 革兰氏阴性菌 (G-菌):细胞壁薄,肽聚糖含量低,外膜含有脂多糖 (LPS),染色后呈红色
-
- 其他:支原体 (无细胞壁),衣原体 (细胞内寄生)
-
-
C. 生态作用
-
- 分解者:分解有机物,参与物质循环
-
- 固氮作用: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氮化合物
-
- 化能自养:硫细菌、硝化细菌等参与元素循环
-
-
D. 与人类的关系
-
- 食品工业:乳酸菌用于酸奶制作
-
- 医药工业:抗生素生产,疫苗开发
-
- 农业:根瘤菌的固氮作用
-
- 危害: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疾病 (肺炎、结核病、霍乱、破伤风等),食物中毒
-
III. 病毒 (Viruses)
-
A. 基本特征
-
- 非细胞结构:仅由核酸和蛋白质外壳组成
-
- 核酸类型:DNA或RNA,单链或双链
-
- 蛋白质外壳:衣壳,由衣壳粒组成
-
- 专性寄生: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繁殖
-
- 个体微小:必须借助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
-
- 繁殖方式:复制 (在宿主细胞内进行)
-
- 无细胞器,无新陈代谢能力
-
-
B. 分类
-
- 按核酸类型:DNA病毒、RNA病毒
-
- 按宿主类型: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细菌病毒 (噬菌体)
-
- 按包膜:有包膜病毒、无包膜病毒
-
-
C. 结构
-
- 核心:核酸 (DNA或RNA),携带遗传信息
-
- 衣壳:蛋白质外壳,保护核酸
-
- 包膜 (部分病毒):脂蛋白膜,来自宿主细胞膜
-
-
D. 繁殖过程
-
- 吸附:病毒吸附于宿主细胞表面
-
- 侵入: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
- 复制:病毒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和能量,复制自身的核酸和蛋白质
-
- 组装:将复制的核酸和蛋白质组装成新的病毒颗粒
-
- 释放:新的病毒颗粒从宿主细胞释放出来,感染其他细胞
-
-
E. 与人类的关系
-
- 危害: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疾病 (流感、艾滋病、SARS、COVID-19、狂犬病、烟草花叶病等)
-
- 研究工具:基因工程载体,肿瘤治疗
-
IV. 比较与联系
-
A. 相同点
-
- 微生物:体积微小,肉眼难以观察
-
- 影响环境:参与物质循环,影响生态系统
-
- 与人类健康相关:引起疾病,但也具有有益作用
-
-
B. 不同点
-
- 细胞结构:真菌 (真核)、细菌 (原核)、病毒 (无细胞结构)
-
- 核酸类型:真菌 (DNA)、细菌 (DNA)、病毒 (DNA或RNA)
-
- 繁殖方式:真菌 (孢子、断裂、芽殖),细菌 (二分裂、芽孢、基因转移),病毒 (复制)
-
- 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真菌 (部分敏感),细菌 (敏感),病毒 (不敏感)
-
V. 应用与展望
-
A. 疾病防治
-
- 开发新型抗生素、抗病毒药物
-
- 疫苗开发
-
- 生物防治
-
-
B. 生物工程
-
- 利用微生物生产药物、食品、能源
-
- 基因工程、酶工程
-
-
C. 环境保护
-
- 利用微生物治理污染
-
- 开发生物降解材料
-
VI. 关键词汇总
- 真菌:几丁质,麦角甾醇,菌丝,孢子,子囊菌,担子菌,菌根,地衣
- 细菌:肽聚糖,拟核,质粒,荚膜,鞭毛,菌毛,二分裂,芽孢,革兰氏染色,固氮作用
- 病毒:核酸,衣壳,包膜,专性寄生,复制,噬菌体
- 疾病:肺炎,结核病,艾滋病,流感,足癣,锈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