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圈思维导图

《大气圈思维导图》

1. 大气圈的定义与范围

  • 定义: 包裹地球表面的气体层,是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
  • 范围:
    • 下界:与地球表面(陆地、海洋、冰雪)相接。
    • 上界:难以精确确定,逐渐稀薄过渡到宇宙空间(通常认为在几千公里高度)。
  • 重要性:
    • 提供生物呼吸所需的气体(氧气、氮气)。
    • 调节地球表面的温度,维持适宜的气候。
    • 阻挡宇宙辐射,保护地球生物。
    • 影响天气变化,参与水循环。

2. 大气圈的组成

  • 主要成分:
    • 氮气 (N2):约占78%,化学性质稳定,稀释氧气。
    • 氧气 (O2):约占21%,生物呼吸、燃烧的重要物质。
    • 氩气 (Ar):约占0.9%,惰性气体。
  • 次要成分:
    • 二氧化碳 (CO2):含量较少,但对温室效应影响巨大。
    • 水汽 (H2O):含量变化大,影响天气变化,形成云、雨、雪等。
    • 臭氧 (O3):主要集中在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 其他气体:氖气、氦气、甲烷、氢气等。
  • 悬浮物:
    • 大气颗粒物(PM):包括灰尘、烟尘、海盐、花粉等,影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
    • 气溶胶:微小的固体或液体颗粒,影响辐射平衡,参与云的形成。

3. 大气圈的垂直分层

  • 对流层 (Troposphere):
    • 高度:0-12公里(随纬度变化,赤道最高,两极最低)。
    • 特点: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约每升高100米降低0.6℃)。
      • 空气密度最大,集中了大气质量的约75%。
      • 水汽含量最多,天气现象主要发生在此层。
      • 对流运动显著,垂直混合强。
    • 重要性:人类活动的主要场所。
  • 平流层 (Stratosphere):
    • 高度:12-50公里。
    • 特点: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由于臭氧吸收紫外线)。
      • 空气较为稳定,水平运动为主。
      • 臭氧层集中在此层,吸收紫外线。
    • 重要性:保护地球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
  • 中间层 (Mesosphere):
    • 高度:50-85公里。
    • 特点: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降低,是大气圈中最冷的区域。
      • 大气稀薄,流星燃烧解体。
  • 热层 (Thermosphere):
    • 高度:85公里以上。
    • 特点:
      • 温度随高度升高而升高,但空气非常稀薄。
      • 气体分子电离,形成电离层。
      • 无线电短波通信依靠电离层的反射。
  • 外逸层 (Exosphere):
    • 高度:500公里以上。
    • 特点:
      • 大气极其稀薄,气体分子运动速度快,部分分子逃逸到太空。
      • 是大气圈与宇宙空间的过渡区域。

4. 大气圈的运动

  • 水平运动:
    • 成因:水平气压差(气压梯度力)。
    • 影响因素: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
    • 常见风系:
      • 季风: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季节性风向变化。
      • 信风:低纬度地区盛行的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赤道低压。
      • 西风:中纬度地区盛行的风,由副热带高压吹向副极地低压。
  • 垂直运动:
    • 上升运动:暖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
    • 下沉运动:冷空气下沉,不易形成降水。

5. 大气圈的能量来源与传输

  • 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
    • 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圈能量的主要来源。
    • 太阳辐射波长短,能量高。
  • 能量传输:
    • 辐射:太阳辐射直接到达地球表面,加热地面。
    • 传导:地面将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
    • 对流:大气通过垂直运动进行热量交换。
    • 潜热释放:水汽凝结成云、雨、雪时释放热量,加热大气。

6. 大气圈对地球的影响

  • 气候调节: 温室效应
    • 温室气体(CO2、水汽、甲烷等)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使大气增温。
    • 温室效应是维持地球适宜温度的重要因素,但过度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变暖。
  • 水循环:
    • 大气是水循环的重要环节,参与蒸发、凝结、降水等过程。
    • 水汽的输送影响降水的分布。
  • 天气变化:
    • 大气运动、水汽含量、温度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形成各种天气现象。
    • 常见天气现象:云、雨、雪、霜、雾、雷电、风暴等。
  • 生物生存:
    • 提供呼吸所需的氧气,维持生命活动。
    • 臭氧层吸收紫外线,保护生物免受伤害。
    • 影响植被的生长,进而影响动物的生存。

7. 大气污染与保护

  • 大气污染物:
    • 颗粒物(PM2.5、PM10)。
    • 有害气体(SO2、NOx、CO、O3)。
    • 重金属。
  • 污染来源:
    • 工业排放。
    • 交通运输。
    • 燃烧化石燃料。
    • 农业活动。
    • 自然过程(沙尘暴、火山爆发)。
  • 污染危害:
    • 危害人体健康(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
    • 影响空气质量,降低能见度。
    • 破坏生态环境(酸雨、臭氧层破坏)。
    • 影响全球气候(全球变暖)。
  • 保护措施:
    • 减少污染物排放(发展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控制工业排放)。
    • 植树造林,增加绿化面积。
    • 加强环境监测,提高公众环保意识。
    • 制定和完善环保法律法规。

8. 大气圈研究的前沿

  • 气候变化: 研究全球变暖的原因、影响和应对措施。
  • 极端天气事件: 预测和应对极端天气事件(如台风、暴雨、干旱)。
  • 空气质量: 研究大气污染的来源、扩散和治理。
  • 臭氧层保护: 监测臭氧层变化,控制消耗臭氧层物质的排放。
  • 地球工程: 研究利用技术手段调节地球气候的可能性和风险。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高中手绘历史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