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到二十八回思维导图
《西游记第二十五回到二十八回思维导图》
I. 第二十五回:镇元仙偷人参果
A. 故事梗概
- 起因: 唐僧师徒到达万寿山五庄观,观主镇元子远游,嘱咐清风明月善待唐僧。
- 发展:
- 清风明月奉上人参果,但只给唐僧闻了闻,未给食用。
- 孙悟空因未得果,撺掇猪八戒偷果。
- 偷得四个人参果,分与唐僧、猪八戒、沙僧、孙悟空。
- 因孙悟空吃果未觉滋味,引起清风明月不满,言语讥讽。
- 孙悟空怒打人参果树。
- 高潮: 孙悟空偷吃并毁坏人参果树,引发矛盾激化。
- 结果: 唐僧师徒逃离五庄观,镇元子追上,捉回众人。
B. 人物分析
- 孙悟空: 顽劣本性,不服管束,好打抱不平,冲动易怒,但重情义。
- 唐僧: 迂腐,不辨是非,不了解孙悟空,但始终坚持西天取经。
- 猪八戒: 贪吃,好色,搬弄是非,胆小怕事,但也有可爱之处。
- 沙僧: 忠厚老实,任劳任怨,但缺乏主见。
- 镇元子: 道教仙人,修为高深,法力无边,但也有心高气傲之处。
- 清风明月: 恃宠而骄,言语刻薄,缺乏待客之道。
C. 主题思想
- 突出孙悟空的叛逆精神和敢于挑战权威的性格。
- 揭示了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弊端。
- 强调了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理解的重要性。
- 预示了孙悟空后续降妖伏魔之路的坎坷。
II. 第二十六回:孙悟空求医活树
A. 故事梗概
- 起因: 孙悟空为救人参果树,四处求医。
- 发展:
- 先后求助于福禄寿三星,但均被告知无法可治。
- 三星指出,只有观音菩萨才能救活人参果树。
- 孙悟空前往南海,求助观音菩萨。
- 高潮: 孙悟空历经艰辛,终于求得观音菩萨相助。
- 结果: 观音菩萨以甘露救活人参果树,化解了与镇元子的矛盾。
B. 人物分析
- 孙悟空: 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为救人参果树不辞辛劳,体现了其责任感。
- 福禄寿三星: 圆滑世故,明哲保身,不愿得罪镇元子,反映了官僚主义的弊端。
- 观音菩萨: 慈悲为怀,法力无边,乐于助人,是正义的化身。
C. 主题思想
- 赞扬了孙悟空知错就改、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
- 批判了官僚主义的弊端和人情世故的复杂。
- 突出了观音菩萨慈悲为怀的形象,弘扬了佛法的力量。
III. 第二十七回:尸魔三戏唐三藏
A. 故事梗概
- 起因: 唐僧师徒来到白骨精的地盘。
- 发展:
- 白骨精为吃到唐僧肉,先后化身少女、老妇、老翁,迷惑唐僧。
- 孙悟空火眼金睛识破白骨精的伪装,三次将其打死。
- 唐僧肉眼凡胎,误以为孙悟空滥杀无辜,责骂孙悟空。
- 高潮: 唐僧不听劝告,执意赶走孙悟空。
- 结果: 孙悟空无奈离开,回花果山。
B. 人物分析
- 唐僧: 迂腐固执,不明真相,听信谗言,是非不分。
- 孙悟空: 除恶务尽,忠心耿耿,但不受唐僧信任,内心痛苦。
- 猪八戒: 搬弄是非,挑拨离间,是矛盾激化的重要因素。
- 白骨精: 狡猾奸诈,善于伪装,是妖魔的代表。
C. 主题思想
- 揭示了人妖不两立的斗争。
- 批判了唐僧的迂腐固执和是非不分。
- 突出了孙悟空的忠诚和降妖伏魔的决心。
- 暗示了师徒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IV. 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妖战悟空
A. 故事梗概
- 起因: 孙悟空回到花果山,发现猴子猴孙被猎户欺凌。
- 发展:
- 孙悟空怒杀猎户,为猴子猴孙报仇。
- 六个魔王趁机占领花果山,欺压群猴。
- 孙悟空与六个魔王展开激战。
- 高潮: 孙悟空凭借高超的法力,打败六个魔王,重新夺回花果山。
- 结果: 孙悟空在观音菩萨的劝说下,最终重回唐僧身边,继续西天取经。
B. 人物分析
- 孙悟空: 重情重义,维护正义,爱护自己的子民,展现了其英雄气概。
- 六个魔王: 趁人之危,欺压弱小,是恶势力的代表。
- 观音菩萨: 慈悲为怀,循循善诱,化解了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矛盾。
C. 主题思想
- 赞扬了孙悟空的英雄气概和维护正义的精神。
- 批判了恶势力的欺压和趁人之危的行径。
- 体现了观音菩萨的智慧和慈悲。
- 暗示了孙悟空与唐僧之间的关系仍然需要磨合。
- 为孙悟空重回取经队伍做了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