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调芭蕉扇思维导图初一
《三调芭蕉扇思维导图初一》
一、故事梗概
- 核心情节: 孙悟空借芭蕉扇扑灭火焰山之火。
- 冲突: 孙悟空与罗刹女铁扇公主的恩怨(红孩儿、牛魔王)。
- 目标: 扑灭火焰山,确保唐僧师徒西行顺利。
- 主要步骤:
- 第一次借扇: 悟空直取,被铁扇公主用扇子扇飞。
- 第二次借扇: 悟空变作牛魔王,骗得真扇,但被牛魔王识破。
- 第三次借扇: 悟空变作铁扇公主的肚子里的虫子,迫使铁扇公主交出扇子,但扇子是假的。
- 第四次借扇(牛魔王出现): 牛魔王变回原形,与孙悟空大战。
- 第五次借扇(天兵天将降服): 天兵天将降服牛魔王,铁扇公主最终交出真扇,孙悟空扑灭火焰山。
- 结局: 火焰山熄灭,唐僧师徒继续西行。
二、人物分析
- 孙悟空:
- 性格特点: 机智勇敢,神通广大,但有时急躁,不够细致。
- 行为动机: 保护唐僧西行,解决火焰山问题。
- 人物关系: 与铁扇公主是仇敌,与牛魔王是结义兄弟。
- 变化发展: 在借扇过程中,更加沉稳,策略性更强。
- 铁扇公主(罗刹女):
- 性格特点: 记仇,泼辣,护犊情深。
- 行为动机: 报复孙悟空杀死红孩儿之仇,保护火焰山。
- 人物关系: 牛魔王之妻,红孩儿之母,与孙悟空是仇敌。
- 内心冲突: 既要报仇,又要保护自己的家园。
- 牛魔王:
- 性格特点: 豪爽,重义气,但也比较鲁莽。
- 行为动机: 维护家庭,与孙悟空争夺扇子。
- 人物关系: 铁扇公主之夫,红孩儿之父,与孙悟空是结义兄弟。
- 重要性: 故事的关键人物,推动情节发展。
- 唐僧:
- 作用: 推动故事发生,坚定西行取经的决心。
- 形象: 慈悲,善良,但依赖性强。
- 猪八戒、沙僧:
- 作用: 协助孙悟空,增加故事趣味性。
- 形象: 猪八戒好吃懒做,沙僧忠厚老实。
三、情节分析
- 第一次借扇: 突出孙悟空的莽撞,为后续情节做铺垫。
- 第二次借扇(变牛魔王): 体现孙悟空的机智,但也暗示了牛魔王的出现。
- 第三次借扇(变虫子): 表现孙悟空的无赖,达到情节高潮。
- 第四次借扇(牛魔王大战): 展现孙悟空和牛魔王的实力,将冲突升级。
- 第五次借扇(天兵天将): 表明正义必胜,为故事画上句号。
- 关键情节分析:
- 孙悟空变牛魔王: 体现孙悟空的智慧和变化能力,但也暴露了他对人性的不了解。
- 孙悟空变虫子: 展现了孙悟空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的一面,但同时也反映了他迫切的心情。
- 牛魔王与孙悟空大战: 突出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是对兄弟情义的一种考验。
- 情节设置的巧妙之处:
- 多次借扇: 增加了故事的波折和趣味性。
- 人物之间的矛盾: 使故事更具戏剧性。
- 神话色彩: 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
四、主题思想
- 主题: 克服困难,坚持不懈,最终取得成功。
- 次要主题: 宽容,化解恩怨,和谐共处。
- 体现方式:
- 孙悟空克服重重困难,最终借到芭蕉扇。
- 铁扇公主最终交出芭蕉扇,化解与孙悟空的恩怨。
- 天兵天将降服牛魔王,维护了天界的秩序。
- 寓意:
- 只要坚持不懈,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 宽容待人,化解恩怨,才能实现和谐共处。
- 正义最终战胜邪恶。
五、艺术特色
- 语言: 生动形象,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
- 描写: 细致入微,场景描写栩栩如生,人物描写生动传神。
- 想象力: 丰富,充满神话色彩。
- 幽默: 故事中穿插了许多幽默的描写,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 对比: 善于运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 孙悟空的机智勇敢与铁扇公主的泼辣记仇形成对比。
- 唐僧的慈悲与妖怪的凶残形成对比。
- 神话故事特点:
- 充满想象力,具有浓厚的神话色彩。
- 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具有一定的教育意义。
六、思考与启示
- 从孙悟空身上学到的: 遇到困难不要轻易放弃,要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 从铁扇公主身上学到的: 要学会宽容,化解恩怨,不要被仇恨蒙蔽双眼。
- 从牛魔王身上学到的: 要重视家庭,维护亲情,但也要明辨是非,不能因为亲情而纵容错误。
- 故事对现实的启示: 告诉我们,在生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积极努力,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取得成功。同时,也要学会宽容待人,化解矛盾,与人和谐相处。
- 进一步思考:
- 孙悟空的做法是否完全正确?
- 铁扇公主的愤怒是否可以理解?
- 故事中体现了哪些社会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