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能与热机思维导图
《内能与热机思维导图》
一、内能
1.1 定义:
- 物体内部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间势能的总和。
- 强调“所有”和“总和”,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的结果。
1.2 影响因素:
- 温度:
-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热运动动能越大,内能越大。(主要因素)
- 但内能不只与温度有关,还与物质的质量、状态有关。
- 质量越大,分子数量越多,内能越大。(正比关系)
- 同种物质,状态不同(固、液、气),分子间作用力不同,内能不同。
- 一般来说,气态内能 > 液态内能 > 固态内能 (特殊情况除外,如水在冰点)
1.3 内能与温度的关系:
- 温度是分子平均动能的宏观表现,内能是所有分子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
- 温度升高,分子平均动能增大,通常内能增大 (需要考虑分子势能的变化)。
- 内能增加,温度不一定升高 (如晶体熔化过程,吸热温度不变,内能增加)。
1.4 内能的改变:
- 做功 (克服摩擦做功、压缩气体做功):
- 本质: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内能。
- 表现:物体温度升高(通常)。
- 示例:钻木取火、压缩气体(活塞对气体做功)、摩擦生热。
- 本质:能量的转移 (内能从高温物体传递到低温物体)。
- 表现:高温物体温度降低,低温物体温度升高,直至达到热平衡。
- 途径:传导、对流、辐射。
1.5 热量:
- 定义:在热传递过程中,传递能量的多少。
- 单位:焦耳 (J)。
- 符号:Q。
- 注意:热量只能说“吸收”或“放出”,不能说“含有”或“具有”。热量是过程量,不是状态量。
1.6 比热容 (c):
- 定义: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降低 1℃ (或 1K) 吸收或放出热量的多少。
- 单位:焦/(千克·摄氏度)[J/(kg·℃)] 或 焦/(千克·开尔文)[J/(kg·K)]
- 物理意义:反映了物质吸收或放出热的能力。比热容越大,升温或降温需要的热量越多。
- 公式:Q = mcΔt (Q:吸收或放出的热量,m:质量,c:比热容,Δt:温度变化量)
- 注意:比热容是物质的一种特性,只与物质的种类和状态有关,与质量、温度、吸收或放出的热量无关。
二、热机
2.1 定义:
2.2 工作原理:
- 燃料燃烧产生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3 类型:
- 内燃机:
- 燃料在发动机内部燃烧。
- 分类:汽油机、柴油机。
- 汽油机:
- 工作循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活塞上升,压缩燃料和空气混合物,温度升高)。
- 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 点火方式:火花塞点燃。
- 柴油机:
- 工作循环:吸气、压缩、做功、排气。
- 压缩冲程: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活塞上升,压缩空气,温度升高)。
- 做功冲程: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高温高压燃气推动活塞,做功)。
- 点火方式:压燃(压缩空气升温)。
- 比较:
- 汽油机:功率大,转速高,结构简单,质量较轻。
- 柴油机:经济性好(燃油消耗率低),寿命长,但噪音大,振动大,质量重。
- 燃料在发动机外部燃烧,如蒸汽机。
- 效率较低,已被内燃机取代。
2.4 效率:
- 热机效率 (η):
- 定义:用来做有用功的能量与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能量之比。
- 公式:η = W_有用 / Q_释放 (W_有用:有用功,Q_释放:燃料完全燃烧释放的热量)
- 影响因素:
- 热机的设计和制造水平。
- 燃料的质量和燃烧程度。
- 使用环境(温度、压力等)。
- 热机效率总是小于 1,因为存在能量损失:
- 排气带走的热量。
- 克服摩擦做功消耗的能量。
- 散热损失。
- 提高燃料的燃烧程度。
- 减少摩擦。
- 减少散热损失。
- 使用高热值的燃料。
2.5 能量转化与守恒:
- 热机工作过程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化学能 → 内能 → 机械能。
2.6 热机对环境的影响:
- 优点: 强大的动力来源,推动社会发展。
- 缺点:
- 燃料燃烧产生污染物,如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氧化物、颗粒物等,造成空气污染。
- 产生热污染,排放大量热量,影响局部气候。
- 消耗不可再生能源。
2.7 热机的改进与发展:
- 技术改进: 提高热效率,减少污染物排放。
- 燃料替代: 使用清洁能源,如氢能源、生物燃料等。
- 新型热机: 斯特林发动机、燃料电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