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时期思维导图

  • 建设时期思维导图
    • 时间范围
      •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起点
      •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改革开放前夕为大致终点
    • 主要特征与指导思想
      • 社会主义改造与建设并行
      • 计划经济体制为主导
      • 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以阶级斗争为纲 (后期强化)
      • 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充满曲折)
    • 政治建设
      • 新中国政权巩固与发展
        • 人民代表代表大会制度的建立 (根本政治制度)
        • 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
        • 民主集中制原则
      • 政治运动 (巩固政权、推进改造)
        • 土地改革运动 (彻底废除封建土地制度)
        • 抗美援朝运动 (巩固新生政权,提高国际地位)
        • 三反五反运动 (反腐败,巩固经济基础)
        • 镇压反革命运动
        • 反右派斗争 (严重扩大化)
        • 文化大革命 (十年内乱,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 经济建设
      • 恢复国民经济 (1949-1952)
        • 稳定物价
        • 恢复工农业生产
      • 第一个五年计划 (1953-1957)
        • 优先发展重工业
        • 奠定工业化基础
        • 取得巨大成就
      • 社会主义改造 (1953-1956)
        • 农业:互助组 -> 初级社 -> 高级社 (农业合作化)
        • 手工业:合作社
        • 资本主义工商业:公私合营 (和平赎买)
        • 生产资料私有制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 (标志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
      •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与曲折 (1956-1976)
        • 八大路线 (正确探索的开端,强调发展生产力)
        •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左倾错误泛滥,造成严重后果)
        • 国民经济调整 (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 三线建设 (国防和工业战略布局调整)
      • 经济体制
        •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形成
    • 文化与社会建设
      • 文化教育
        •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 (短暂实施)
        • 扫盲教育,建立教育体系
        • 文革对教育和文化的破坏
      • 医疗卫生
        • 改善公共卫生条件
        • 发展合作医疗,培养赤脚医生
      • 社会结构
        • 单位制度的形成
        • 城乡二元结构的固化
    • 重要成就
      • 建立起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
      • “两弹一星”等重大科技成就
      • 农业生产有所发展 (尤其改造初期)
      • 人民文化素质和健康水平提高
      • 国际地位提升 (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等)
    • 存在的问题与教训
      • 经济发展速度波动大,效率低下
      • 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现
      • 民主法制建设薄弱,个人崇拜盛行
      • 左倾错误长期存在并造成严重破坏 (如大跃进、文革)
      • 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建设与阶级斗争的关系
      • 忽视市场机制和价值规律的作用
上一个主题: 西游记思维导图 下一个主题: 气候时钟思维导图

相关思维导图推荐

分享思维导图